如果科学技术是时代之光,科技工作者就是时代的“追光人”,是他们用伟大的科技成果点亮我们的时代。2024年5月30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北青社区报副中心版】联合【通州区科学技术协会】,推出【副中心科技工作者专访】,致敬副中心勇于创新的科技工作者。
陈金花2001年毕业后,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漂之路。没资金、没人脉,只凭一腔热情创办了第一家公司——北京瑞景园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半年只挣800元。于是,她一家家敲门,寻找“有缘”的客户,这才逐步打开市场。
身边人都以为陈金花会持续深耕园林领域的时候,她却有了“危机意识”。2015年,她走出舒适圈,跨界教育行业,成立北京蜂行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至此,陈金花成为两家公司董事长。
2001年陈金花初到北京
从零开始,公司注册半年只挣800元
如今陈金花将园林公司打造成行业转型新标杆
2002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园林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陈金花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迅速在园林行业站稳了脚跟。
“所有的客户都是自己一点点积累的,哪里有塔吊、工地就往哪里跑。”陈金花这样描述她的业务积累过程。
经过三四年的行业积累,陈金花决定独立创业。但由于年轻和经验不足,她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
“当时手里有很多的业务合作,处于半自由人的状态,很多老板找我去跟他们合作,但当时我对劳动合同意识淡薄,导致付出了很多,回报的少。”她坦诚地回顾了当时的困境。
“一气之下,我就自己创办了公司。”2009年,陈金花在没有资金、项目和人脉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注册了自己的园林公司。“当时谁也不相信了,我就争口气,自己干!”她说。
公司成立后的半年时间里,陈金花经历了零收入的生活,一直到接到一个800元的小项目,公司才正式开张。
"第一单"让陈金花“满血复活”——炎热的夏天挎着包,一家家单位敲门,自荐能力,寻求合作机会。在吃了无数次闭门羹之后,终归遇到了一个有意合作的客户。
“我进入了一个单位,跟一客户聊的很好,当时留了一个联系方式,在大概在两三个月之后,这个客户有一个很急的项目。”她作为中间人解决了项目中的小难题,赢得了客户的认可。
2024年陈金花和园林的小伙伴在花园节获奖作品前合影
在九月份,这位客户给了她一个小项目,虽然难做且利润不高,但陈金花凭借完美的执行力,让这个项目成为了“敲门砖”。
跨行转业,一年招收600名学生
引领少儿教育新篇章
陈金花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2015年,她预见到单一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决定拓展业务范围,进军教育领域。
她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教育情怀,预见到了少儿教育行业的广阔前景。“我当时比较看好少儿教育行业,而且我一直有一个教育情怀。”陈金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家门口的教育机构,无论是环境还是服务,都不能满足陈金花对高质量教育的期望。因此,她决定亲自动手,打造一个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机构。"虽然我不专业,但是我和团队都非常努力,每天从早到晚都在那儿,一起做着招生运维。"一年时间,陈金花带领团队招收了约600名学员。
北京蜂行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在陈金花的领导下,提供包括口才、舞蹈、乐器、书法在内的多种少儿艺术教育服务。她坚信,艺术教育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致力于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让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转型与创新
艺术教育到自然科普的跨越
在疫情和教育行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下,陈金花再次展现了她的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她将艺术培训业务转型为自然科普教育。利用自己在园林行业的资源,创建了园艺驿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体验园艺和科普教育的平台。
2020年在大运河森林公园上课
2018年底,陈金花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承接建设了通州区第一家园艺驿站,她表示,这里提倡的是一种绿色生活的态度和理念。
据了解,园艺驿站是一个绿色科普的空间,为市民、青少年提供一个绿色生活、园艺手工、园艺交流和体验的地方。
陈金花给孩子们上植物科普课
截止目前,陈金花和她的团队负责运营包括张家湾公园园艺驿站,河畔丽景园艺驿站在内的6家园艺驿站,并统筹通州区13家园艺驿站的运维管理。这些园艺驿站不仅提供园艺相关的服务,部分驿站还通过自营模式实现了创收,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区的园艺服务网络。
近年来,园艺驿站已经组织开展了近千场科普活动,涵盖了昆虫、鸟类、植物、双碳、生物多样性、湿地等多个领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自然体验,也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陈金花将业务方向从艺术教育培训转向自然教育和科普教育,这一转型不是简单的跨行,而是基于对自然和教育的深刻理解。她的转型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也为成年人和青少年提供了重新认识自然的机会。
北青社区报副中心版组
文/李若男
图/ 受访者提供
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