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有点怪:一边是被视作“避险品”的黄金白银突然暴涨,一边是代表“经济繁荣”的美股还在稳中有升;这边中国拿全球年交易额才100亿美元的稀土搞管制,那边美国政府关门、美联储又说要暂停缩表。
这些看似不搭边的事,其实都围着一个核心转——中美在抢“资产定价权”,也就是谁说了算的问题。今天就用普通人能懂的话,把这条暗线捋明白。
01.
很多人疑惑:黄金涨通常是大家怕经济不行(避险),美股涨是觉得经济好(乐观),俩东西一起涨,难道市场精分了?
其实不是市场错了,是背后的“定价权逻辑”在掰手腕。
先看美股,这两年能稳住,全靠“AI故事”撑着。没有大语言模型、没有英伟达的AI芯片热,疫情后美股的繁荣早没了。
现在美股的核心是“金融资产定价权”——美国说了算,AI能吹多高,科技股估值就能涨多高,哪怕美国经济数据已经显疲态,就业、消费都在往下走,只要AI的股市没破,美股就能扛住。
再看黄金,它的涨和美国的“放水计划”直接挂钩。黄金不认纸币,只认“真实价值”,一旦大家觉得美元要超发(纸币变毛),黄金就会涨。
最近黄金暴涨,核心是市场怕美联储“丢了独立性”——以前美联储还能装装“克制”,现在被美国政府逼着要“放水”,美元的信用要打折扣,大家才赶紧囤黄金避险。
所以不是黄金和美股在说谎,是中美在争夺“资产定价的标准”:美国想靠放水保美股的“金融定价权”,市场却用买黄金投票,担心这个定价权要翻车。
中国拿稀土做文章,很多人觉得奇怪:全球稀土年交易额才100亿,跟万亿级的芯片、科技产业比,不是小巫见大巫吗?
其实关键不在稀土本身值钱,而在它能卡住“半导体供应链”的命门——这根供应链太脆,一断就会引发“蝴蝶效应”,最终冲击美国的金融定价权。
先搞懂半导体行业的特点:它跟钢铁厂一样,一旦开工就不能停。
钢铁厂高炉熄火,上下游矿石、轧钢线全停;芯片厂更夸张,一块晶圆要经过上千道工序,生产周期2-3个月,全程要在高真空、高温环境里操作,一旦停工,晶圆会污染、变形,几千美元一片的晶圆直接报废。
台积电一座5纳米晶圆厂成本就150-200亿美元,停工一小时,折旧、运维损失就是几百万美元,更别说几万片晶圆报废的钱。
而稀土是半导体、高端制造的“必需品”,还没法替代。比如钕铁硼永磁体(用稀土里的钕、钆做的),磁能密度是最高的,F35战斗机的发动机、核潜艇的声纳、特斯拉的驱动电机、海上风电的发电机,都离不开它。
一台特斯拉Model3要1公斤这种磁体,一台海上风机要2吨,缺了稀土,这些产业全得停。
更狠的不是“减产”,是“不确定性”。中国这次稀土管制,没说直接砍一半供应,只说“加强适当审核”。
这“适当”俩字才是关键——标准可松可紧,美国企业没法预判,供应链根本没法调整。以前美国还能说“找替代货源”,现在不知道中国哪天会收紧,只能天天提心吊胆。
美国科技公司的估值全靠“稳定预期”撑着,一旦供应链有变数,估值就得往下砍。
100亿的稀土市场,通过供应链杠杆,能撬动几万亿美元的科技产业估值——这就是中国用稀土抢“实物资产定价权”的逻辑:捏住稀土,就捏住了美国科技股的估值命门。
02.
中国用稀土压美国科技股估值,美国也没闲着,马上用“货币手段”反击——核心就是“放水”,把金融资产的定价权再抢回来。
先解释下“缩表”:相当于美联储从市场里“抽水”,减少货币供应,防止通胀;“暂停缩表”就是不抽水了,下一步可能还要“放水”(扩表)。
政府关门的本质是“财政部要花钱,但国会不批预算”。几个月前美国财政部的“钱包”(TGA账户)快见底了,为了应急,临时发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债券。
现在特朗普巴不得政府关门:一关门,国会没法拦着财政部发债,继续抽水;抽水抽得太狠,美联储只能被迫“暂停缩表”,甚至放水。
市场不傻,看明白美联储要被政府绑架了——以前美联储还能“独立决策”,现在要跟着政府的节奏放水,美元早晚会超发。
大家怕美元变毛,就疯狂买黄金,黄金的涨,其实是市场对美国“金融定价权”的不信任投票。
美国想靠放水保定价权,中国也有后手——不跟美国玩金融放水,而是从“实物贸易”下手,逼美国放水放得不自在。
最近中国宣布:美国制造或美国持股超25%的船舶,停靠中国港口要收“额外费用”,每吨400元。这招看似针对航运,其实是冲着美国的“通胀”来的。
中国有底气这么做,是因为在全球海运里占绝对主导:全球前20大港口,中国占16个;前10大里占8个,剩下的2个(新加坡港、澳大利亚黑德兰港)也主要靠中国贸易——要么转口中国货物,要么运中国需要的矿石。
国际航运公司离了中国,根本赚不到钱。
这额外的费用,最终会落到美国消费者头上:要么航运公司放弃中美航线,美国缺中国制造的商品,物价涨;要么把费用加在货价上,美国老百姓买东西更贵。不管哪种,都会让美国的通胀抬头。
通胀一旦抬头,美联储就不敢轻易放水了——放水会让通胀更严重,老百姓怨声载道。
这就等于打断了美国的“放水计划”:你想靠放水保金融定价权?我就用航运费逼你通胀,让你放水放得烫手。
其实不止航运,中国最近在“实物资产定价权”上动作不断:稀土管制是抓“上游材料”,对铁矿石、大豆的进口议价是抓“大宗商品”,改海运规则是抓“贸易渠道”。
这些都是在跟美国抢“定价标准”——美国想靠美元定金融资产的价,中国就靠实物贸易定实体资产的价。
03.
很多人问:稀土管制能长期有效吗?其实不能。
稀土开采不是高科技,就是劳动密集+重污染,以前其他国家不愿意干,才让中国占了主导。现在美国肯定会砸钱搞替代、建产能,几年后稀土的威慑力会下降。
中国要的不是“长期卡脖子”,而是稀土争取来的“5年时间窗口”。
这5年里,中国要干两件事:一是“化债”,把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降下来;二是“经济换挡”,靠新式生产力(比如新能源、高端制造)替代过去的地产、低端外贸,让经济增长不再靠“债务堆”。
美国当然不想给中国这个时间,所以用了“围点打援”的招:
“围点”是用车关税打中国的新式生产力。
美国对中国科技产品加150%、甚至200%的关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高端芯片就没法靠出口扩规模——外需没了,新式生产力的“利润池”就小了,经济换挡就慢了。
“打援”是用“廉价热钱”干扰中国化债。美联储放水后,全球会有大量低成本的钱(热钱),这些钱会盯着中国的地方债、城投债——地方政府一看有便宜钱,可能又会忍不住借钱搞基建、卖地,把化债的事放一边,重新掉进债务陷阱。
所以现在的博弈,本质是“时间赛跑”:中国要在5年内稳住债务、完成经济换挡,把实物定价权扎稳;美国要在这5年内打破中国的实物定价权,逼中国重回债务老路。谁赢了,未来10年的资产定价权就归谁。
普通人不用天天盯着黄金涨了多少、美股跌了几点,要看到背后的“定价权重构”——这才是未来10年影响钱袋子的关键。
美国的金融定价权在松动:以前美元说印多少就印多少,美股说涨就涨,现在中国能用稀土、航运费打乱它的节奏;中国的实物定价权在加强:从稀土到海运,从铁矿石到新能源,越来越多的实体资产,中国有了话语权。
21世纪20年代,肯定是个波动的年代,但不是“乱波动”——所有的涨跌、政策、博弈,都在围绕“谁来定资产的价”展开。
对普通人来说,看懂这条暗线,就不会被短期市场涨跌带偏:比如知道黄金涨是怕美元超发,就不会盲目跟风;知道稀土的关键是时间窗口,就明白中国经济换挡的重要性。
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来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定价权的争夺”。现在这场争夺才刚开始,接下来的5年,会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不用做什么,只要看清方向,静待局势明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