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公开场合谈及俄乌冲突时,罕见流露出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不满——他称普京虽多次表达过对和平的期待,却“没兑现想要和平的承诺”。几乎同一时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中欧峰会前抛出三项针对中国的要求,其中首条便是要求中方与俄罗斯“切割”。一边是关税大棒挥向莫斯科,一边是施压北京“选边站”,这场由美欧主导的博弈,正将中俄、中欧关系推向新的舆论焦点。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施压,核心是一份“50天期限”的最后通牒。他明确表示,若俄乌在这50天内无法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考虑对俄加征“非常严厉”的关税。白宫官员随后解释,所谓“严厉关税”具体指对俄罗斯输美商品征收100%关税,对购买俄石油的国家加征“次级关税”,不过后者具体怎么操作还没说清楚。这种“限时逼和”的套路,暴露了美国对俄乌冲突走向的焦虑——既想推动冲突按自己节奏收场,又不想直接派兵下场,于是把关税当成了“筹码”。
但俄罗斯显然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回应称,特朗普的声明“涉及普京本人内容,很严肃”,俄方需要时间研究,若普京认为有必要会亲自回应。值得注意的是,俄方同时释放了善意,表示对第三轮俄乌谈判持开放态度,只是“基辅(乌克兰)一直没给明确时间”。
再看冯德莱恩的动作。她在中欧峰会前的演讲中,抛出了针对中国的三项要求:第一,要求中国与俄罗斯“切割”,声称中俄合作“加剧欧洲不安全”;第二,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冲击全球市场;第三,要求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管制,理由是中方审批程序“效率低”。这些要求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就拿“切割”来说,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清晰——坚持劝和促谈,从未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
特朗普(资料图)
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本质上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合作。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数据显示,双方合作主要集中在能源、农产品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和“军事支持”八竿子打不着。欧盟把“不选边站”硬说成“亲俄”,这种非黑即白的逻辑,连德国前总理默克尔都公开表示“不现实”。
特朗普的“50天期限”和冯德莱恩的“切割令”,看似针对不同对象,实则暴露了美欧各自的焦虑。美国想通过关税施压俄罗斯,推动冲突按自身利益发展;欧盟则试图用“政治操作”捆绑中国,将中欧关系与“对俄态度”挂钩。但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有明确的立场和底线。中俄合作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不会因外部压力改变;中欧关系的根基是互利共赢,不是地缘博弈的筹码。
俄罗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俄方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应对。中国更不会被所谓的“切割令”吓退,中欧合作领域从经贸扩展到科技、文化、环保等方方面面,给双方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合作不是谁想“切割”就能切的,把中欧关系和“对俄态度”挂钩,本质上是想把欧洲自己的战略选择强加给中国,既不尊重中国,也不利于欧洲自身的发展。
特朗普(资料图)
现在的问题很清楚:特朗普想用关税逼俄罗斯让步,冯德莱恩想用“切割”施压中国站队。但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有自己明确的立场和底线。中俄合作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不会因外部压力改变;中欧关系的根基是互利共赢,不是地缘博弈的筹码。这场由美欧主导的博弈,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而中俄、中欧之间的正常合作,仍将继续沿着符合双方利益的轨道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