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和高水平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数字经济、金融科技已经完全融入金融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营销展业、客户服务、运营风控等各个流程环节,正在成为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随着数字化转型逐步迈入深水区,金融保险企业在机制变革、战略实施、规划落地、敏捷响应、数据治理等方面,都或多或少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在传统IT管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更多维度、更高层次的金融科技治理转变,通过建立适配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治理体系、组织架构、管理机制、思维文化,进而实现金融科技的持续赋能,激发创新活力,创造科技价值。
金融监管一直把加强金融科技治理能力建设作为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将“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列为八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原中国银保监会出台的《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全局谋划、战略布局,协同推进组织架构、业务模式、数据治理、科技能力等方面变革。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太平)认真贯彻国家和监管部门要求,作为一家实行共享集中机制的保险集团,把加强金融科技治理能力建设作为集团在二级法人治理架构下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方法,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联动市场、融合业务,走出一条集约化、专业化、敏捷化运作相结合的有效治理路径。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赵峰
中国太平自2009年实施共享集中的后援支持模式以来,相继完成信息化、运营以及客户服务大集中,在业态渠道覆盖度、系统支持完备性等方面基本达到同业一流水平,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标准统一、成本节约、效率提升、风险可控的目的。面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集团既坚持共享集中的根本路径,也不是简单地为了集中而集中,在明确董事会、经营层、信委会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中权责定位的同时,进一步搭建了“一部、三公司、一室、N团队”的“131+N”科技治理架构体系。
一是加强了顶层管控,以集团科技运营部“一部”作为科技运营条线的牵头统筹协调管理部门,负责集团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治理的整体规划、协调、管理和监督。二是做专了共享平台,在原共享中心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了“三公司”的专业架构,作为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治理的具体抓手,即太平金科、太平金运、太平金服,分别负责集团科技建设、运营服务和互联网平台建设。在现有机制下,金科、金运是成本中心,注重内部的服务输出,服务费向有关机构分摊,集团统筹资源给予支持,助力金科、金运从内部IT服务公司转变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金服以互联网业务布局为主,以成本分摊模式运营集团统一服务平台“太平通”。三是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在太平金科落地保险科技实验室,聚焦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工作。四是打造了面向一线的敏捷创新组织,从集团层面适度放权,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专业公司组建自有信息科技队伍,与金科的集中统一建设互补,金科偏重共享基础平台、关键业务系统的集中统一建设,各公司专业团队负责统筹个性化需求,进行前端系统应用敏捷研发。在这套金融科技治理架构下,中国太平逐步形成了上下协同、管理联动、效益联动、考核联动的科技团队,激发出了金融科技创新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脚踏实地、因企制宜。对于一家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公司而言,如何聚焦主业,实现业务和科技两端相互支持、协同发展,是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中国太平以主业需求为出发点,构建稳态、敏态双态结合的技术治理架构体系。
一方面,发挥共享集中模式的资源聚合优势,把数据中心、核心系统这类稳健型、基础性的研发运维集中到太平金科统一实施,形成上海、深圳、武汉“三地三中心”的生产研发布局;建设“太平云”,统一管理和按需使用基础架构中的虚拟化集群、云计算资源,并在后台搭建了统一技术平台、智能云平台、研发等通用型技术平台;通过一系列基础技术架构上的治理优化,逐步统一技术标准,提升交付质效,避免重复建设,形成了后台稳态支持体系。另一方面,从业务发展的全局出发主导数字化转型,聚焦业务,全力深化敏捷开发实践,构建敏捷研发流程、规范与度量体系,大力培养具有敏捷工程实践能力的研发团队、产品经理和敏捷教练,加强敏态团队与稳态团队间的协同研发和产能效能,不断提高业务需求响应速度。敏态模式运行以来,第三方对接业务从接到需求到上线的时间周期从之前的平均超过1个月缩短为不到2周,业务成效显著。通过稳态和敏态双态结合的技术治理体系,中国太平科技与业务两端充分融合,业务端出思路、出需求,技术端有响应、有落实,把数字化文化理念向业务条线宣导内化,提升业务板块挖掘需求、运营需求的主动性,形成业务条线挖掘场景、参与研发、运营需求的协同机制,提升数字化转型整体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多次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把自立自强和可信可控作为两项关键能力。中国太平作为金融央企,深刻认识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聚焦关键领域,扎实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在集团共享集中机制的统筹下,现阶段集团重要信息系统、关键功能均实现自主管理,大部分研发应用运维核心领域的核心工作也能够自主实施,绝大多数信息系统具备自有知识产权。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从保险业态发展实际来看,如果全部科技应用都进行自主研发,难免产生较大的成本压力。因此,中国太平围绕主业,明确了“引进+自研+协同”的金融科技创新策略,主动将“研”“投”落实到“用”,走出一条自主研发和自主管控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研发路径。
一方面,注重成本效益,对外引进OCR、语音识别等通用型技术创新,在集团内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应用;另一方面,自主研发渠道扩展、业务运营、理赔反欺诈等专业领域的专用型技术,努力培育中国太平的核心科技竞争力。同时,对于渠道创新、业务创新的科技产品,以协同合作研发为主,逐步形成资源整合1+1>2的金融科技创新协同效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更是把“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提升到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之一的高度。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和公司资产的价值转型,但在保险集团二级法人的治理架构下,不可避免地存在数据孤岛、数据壁垒,大量数据还用不起来。对此,中国太平持续将数据治理作为金融科技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持续深化,不断探索数据价值挖掘、兑现的有效路径。
目前中国太平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源集中阶段,通过开展全集团数据治理,整理并制定了4000多项数据标准,搭建集团统一数据平台和数据模型,打通了寿、财、养、资、财务等70+核心系统源数据,实现集团级数据资产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第二阶段是数据应用阶段,在统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推动集团各个管理条线参与数据治理,发挥业务主导优势,相继建成了智慧费控、投资、人事、培训、风控、经营分析等六大集团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集团层面对各类数据资源的统一调配,初步打通了数据壁垒,促进了数据深度应用和赋能。第三阶段是数据资产化阶段,这是中国太平“十四五”中后期重点开展的一项工作,将重点推进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建设,引进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估,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对各类数据做到有保护、有共享、有区分、有分层,确保数据能脱敏、安全地应用到各个业务、服务环节,不是简单地共享数据,而是通过数据去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益,最终让数据为公司创造价值,成为重要的核心资产。
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时代,行业竞争已不再是产品、价格、服务的竞争,而是平台、流量、生态的竞合。在此行业背景下,科技研发应用难以闭门造车,需要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和合共生,通过产业联通、资源共享,实现“1+1>2”的流量效应、乘数效应。对此,中国太平注重加强产业链协同,发起设立金融科技生态联盟,与科技行业伙伴一起,共同构建创新、开放、共享、共赢的金融科技生态治理系统,推动保险行业服务价值提升。
一是在生态资源上做好“加法”,通过金融科技生态联盟,引进并连接更多内外部科技服务和资源,构建开放的金融科技共享平台。二是在用户触点上做好“减法”,从终端用户入手,统一打造三个用户平台。太平通APP是面向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易行销APP是集获客、销售、增员、培训、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销售展业支持平台;易享太平APP是面向集团员工的一站式全场景移动智慧办公平台,为用户带来一站式综合服务体验。三是在科技应用上做好“乘法”,以保险科技实验室为平台,加快推动技术与业务融合,通过事业部、产品经理等创新机制,推动太平金科、各业务板块敏捷技术团队、业务经营团队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深化技术与营销、产品、运营、客服、风控等业务场景融合,促进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发挥金融科技乘数效应,赋能业务数字化。
过去,企业经营过程中强调合规思维、风控思维,要求我们严格根据监管规范、企业制度开展经营管理。现在,随着金融科技的高度迭代,很多科技应用已经融入企业风险管理的各个流程环节,很多技术发展也领先于制度规范制定,单纯依靠过去以制度为重点的风控管理方式,难以发现和预判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要进一步建立前瞻性的风险治理意识和底线思维,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充分结合,正视金融科技在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既能稳妥审慎地开展各类技术应用创新,也能善于利用技术创新,为风险防控赋能。对此,中国太平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促进创新和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和自我约束相结合,强化三道防线主体责任,深入探索金融科技风险治理体系。
一是建立数字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把信息科技作为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偿付能力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让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发展切实融入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突出数字化环境下的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外包风险等关键环节,加强创新业务的合规性管控。二是构建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和敏感数据监测,切实防止算法歧视;制定数据安全保护制度,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销毁各个环节的保护措施;组建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小组,推动各项数据安全技术保护措施落地。三是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落实监管各项要求。搭建安全大数据分析平台、安全运营管理系统,加强针对各类安全风险事件的预警响应处置能力;建立开源软件安全管理制度,构建自适应安全防护体系;深入开展集团互联网资产梳理、风险排查与加固、内部攻防演练和钓鱼演练等一系列工作,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下一步,中国太平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集团“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持续探索建设现代化的金融科技治理体系,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为集团业务高质量发展和行业金融科技赋能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