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还在关注“董明珠怒斥孟羽童”事件时,格力电器因一次公告市场值大跌132亿元,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过,现在大跌已止,利好来袭。12月21日收盘,格力电器股价上涨2.24%,达到了31.49元。尽管市场有所波动,但格力电器的表现依然稳健。
此前一天,格力电器市值单日股价下跌7.09%,市值蒸发了132亿。这一跌幅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而暴跌的原因在于格力电器宣布拟以10.15亿元受让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4.54%股份。这一消息引发了市场的担忧,但格力电器对此充满信心。
12月20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12名交易对方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受让其合计持有的24.54%格力钛股份。交易作价约10.15亿元。受让完成后,公司将合计控制格力钛约8亿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占格力钛总股本的72.47%。这一举措将有助于格力电器加强对格力钛的管理与控制,发挥双方的协同效应。在这一次拟转让股份的行动中,董事长董明珠持有的格力钛股份维持不变。
格力钛为何让市场忧心?这就涉及到钛酸锂电池是否有好的市场前景。钛酸锂电池,这个在特定市场具有一定价值的能源产品,却常常被视为小众市场。尽管如此,它仍然在某些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市场的普遍看法是,由于其局限性和挑战,钛酸锂电池难以实现大规模盈利。
格力钛作为钛酸锂电池领域的佼佼者,过去的几年中确实面临着财务的困境,不仅如此,净资产的大幅缩水似乎也预示着未来的变革和调整。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格力钛营收25.87亿元,亏损19.05亿元;2023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4.4亿元,亏损1.71亿元。从受让价格看,格力钛估值41亿元左右,较2016年巅峰时期的130亿估值缩水接近70%。这些都是格力钛的利空。
格力电器接手格力钛之后暂未扭亏为盈,现在又准备增持股份,市场有点不信任也是符合逻辑的。还要看到,过去几年,格力电器的股价一直处于下跌的趋势,市值距高位已蒸发约2000亿元,跌幅超过45%。这可能与格力电器自身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等因素有关。
股价大跌之后的12月21日凌晨,格力电器发布了2023年度业绩预告。
公告显示,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050亿元—2100亿元,上年同期1901.5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0亿元—2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1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1亿元—2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15.9%。
这一业绩预告显示,格力电器在2023年的经营业绩稳中向上,收入、利润较上年同期均有增长。这一喜人的成绩背后,是公司坚持聚焦空调主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产品品类,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的结果。
格力电器除了在空调主业上的持续努力,格力电器还积极推进工业化转型,在高端装备、工业制品、绿色能源等多元化领域持续发力。这些领域的持续发力,不仅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领先技术,更为公司的业绩提供了增长动力。
在高端装备领域,格力电器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在工业制品领域,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制品,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绿色能源领域,公司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为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业绩预告也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对于格力电器的2023年,市场普遍预期格力电器营业总收入为2040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0.85亿元。
在12月21日的公告中,格力电器再次对外展示了其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决心。发布了《对外投资暨关联交易的补充公告》,强调了为加速推进公司的绿色能源战略,计划通过受让现有股东持有的股份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这一举措无疑将加强格力电器对格力钛的管理与控制,并充分发挥双方的协同效应,降低内部管理成本,更积极地应对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回顾历史,格力电器在2016年曾拟以130亿元全资收购银隆新能源,但收购计划遭股东否决。然而,格力电器并未放弃对绿色能源领域的探索。2021年,公司以18.28亿元的价格成功拍下银隆新能源30.47%股权,实现对银隆新能源的控股,并将其更名为格力钛。
格力钛作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旗下拥有广通汽车、奥钛储能两个品牌,产品覆盖电池材料、电芯、模组、系统集成全系统储能等领域。其中,格力钛电池产品已在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累计装机量超过3GWh。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工商业园区、通信基站等储能领域。
可以看到,2023年1月份至6月份,格力钛实现营业收入14.40亿元,同比增长23.31%。虽然还在亏损但亏损已经大为收窄。
除了对格力钛的增持外,格力电器还在汽车智能装备领域进行了拓展,如车用数控机床、机械手等。这一多元化的战略布局显示了格力电器在面对市场竞争和行业变化时的灵活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