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大郎
来源|大猫真探社
董宇辉的小作文事件,走势完全失控,东方甄选粉丝没了70万,股价没了几十亿,俞敏洪老师嘴上说着没事,实际上两边和稀泥,一边说东方甄选ceo小孙年轻、干事有魄力,但缺少圆润,另一边向董宇辉道歉,对于挑事的小编呢?严厉批评。
这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了.......
这也是俞敏洪老师一贯的理想主义色彩,事要做好,兄弟情分还得维持着。所以老罗说他没有原则。
以前这一套还行,现在比较难了。
因为这就是两种模式的冲突,不是俞老师说一句没事,喝顿大酒就能解决的问题。
第一种模式就是新东方最熟悉传统路径,通过规模化去挣溢出效应的钱。
像以前最大的招牌是新东方,它卖的培训的货是有鲜明新东方特色的,研发、生产、品牌都是自己的,各种名师就是金牌销售,能力不一样销售额肯定不一样,但不会差的太悬殊。
所以大销售、大名师哪怕走了也没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每个老板都希望看到的结构。
这时候个体只是这个庞大组织类的一个螺丝钉,企业不会产生被架空感、被绑架感。
第二种模式就是董宇辉所代表的大主播“玄学”模式。
新东方其实非常幸运,突然从天儿降一个大主播,因为大主播这事可遇不可求,薇娅的公司肯定想多找几个薇娅,李佳琪的公司也想多有几个李佳琪,话术、套路、供应链,各种方法论都有,但没见成功的案例。
这就是对上眼缘的一种妙不可言,基本上无法被批量化的复制。
董宇辉能卖货的基本逻辑,不是因为货品的独特性、也不是因为货物的稀缺性、更不是因为低价,这就是种玄学,是文案、口播、态度综合拿捏成的一种购买场景,是气氛对了就花钱的场景,粉丝就喜欢,靠的就是人设,换个人就不行。
而且大主播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赢家通吃,以前的金牌销售,不同的人可能业绩的差别是10%、20%,但是大主播可能就是独占99.99%,其他主播打包加起来也比不过。
所以这时候他们会影响公司的股价,甚至影响公司的生死了。
传统企业没见过这样的超级个体模式,还在拼命的捍卫老格局,搞公司政治,想把这些超级个体按在层级的框框里。
大主播们也感觉比较憋屈,他们一方面有巨大的带货和吸金能力,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又不是公司的老板,也不是大股东,甚至连高管都算不上,只是这个团队、这个公司的一份子,不能功高盖主。
出现了业绩和身份的不对等。
所以怎么管理这些大主播、大销售绝对是门学问,多数企业是大销售出走,两败俱伤,也有些公司是把大销售扶正当ceo了,比如格力的董明珠,两种办法就看当事人怎么处理,但只想着维持现状,很难。
可偏偏俞敏洪老师现在就是用了这么个办法,这倒符合他的这么多年的一贯风格,内部利益怎么摆平,俞敏洪至少遇见过两次这事了。
第一次是从家族制转变成合伙制。
早年间的新东方是个家族企业,后来他请来了王强徐小平,于是左边是絮絮叨叨的老母亲,右边是一帮同学哥们,两边的人都有资格毫无顾忌的教训他,俞敏洪不仅平时被调侃的一塌糊涂,而且经常被当面骂的狗血淋头,被批的体无完肤。
他也有气,有次他妈拿刀去砍他的办公室,他不敢说话,等他妈走了拿办公桌上的水果往墙上扔,又拿起笔记本电脑往地下摔个稀巴烂。
王强鼓动他,“你能不能对你妈发一次火?镇住她,以后就不会这样了。”结果俞老师非但没发火,还在饭馆给他妈跪下了。
他这些方法很被王强徐小平看不上,但事缓则圆,家族里的人最终还是被清理出去了。
第二次是在合伙人时期。
徐小平就说他来新东方的使命是“关心俞敏洪、批判俞敏洪、改造俞敏洪、提升俞敏洪。”
海归派生出之后,王强和徐小平为了谁是“第一副校长”搞得剑拔弩张,痛哭流涕的喝酒、没完没了的争吵,其实这个职务背后没啥利益,就是个座次问题,俞敏洪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还有一次海龟派觉得俞敏洪除了能赚钱别的都不行,优柔寡断,无法带领新东方更快更高更强,于是一投票把俞敏洪的职务搞没了。高层在开会,创始人俞敏洪只能在走廊和办公室徘徊,心有不甘、百爪挠心又无计可施。
他一直用缓和而非对抗的方式处理内部的利益分配,最终笑到了最后。
这次的小作文,他的处理方案还是照旧,但市场似乎很不领情,董宇辉真去了高途,高途这块业务反超东方甄选估计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又到了考验俞敏洪的时候了。
下一篇:刚刚,央行重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