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提醒: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人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说明下,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最后,私募基金风险大,文章所列产品表现仅为历史走势,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收益保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厂长的话
2019-2020年,一些消费、医药、半导体等行业主题基金横空出世,连年翻倍的业绩吸引了一大波投资人。然而这两年,大多数前期业绩爆炸的行业主题基金遭到了重锤,不仅回撤较大,如今能跑赢行业ETF的主题基金也是寥寥。造成这样的现象真的是因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不行了吗?
为何行业基金跑不过ETF?
随着2021年春节后抱团股的崩塌,无论公募还是私募,不少明星基金经理走下神坛。
特别是一些行业主题基金,近两年回撤40%-50%的也比比皆是。
当前行业主题基金管理费普遍在1.2%-1.5%,而ETF的管理费仅为0.5%左右。
大家选择行业主题基金,是希望基金经理能在行业中选出超额收益较高的股票,因此才愿意支付更多的管理费。
在2019-2020年的白马行情里,行业主题基金靠着集中持有行业龙头股,大幅跑赢了行业指数基金。
然而潮水褪去,近两年的结果是行业主题基金多收近1%的管理费却跑不赢同期ETF,行业主题基金不如ETF逐渐成为大多投资者的共识。
这个现象并不一定是基金经理的能力问题,可能跟基金管理规模有着一定的关系。
比如喜欢梭哈半导体的一位明星基金经理,他所管理的两只半导体主题基金,截至今年9月28日,规模小的产品业绩大幅跑赢规模大的那只。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其中年内收益超13%的产品规模仅为12亿,年内收益为负的产品规模高达226亿。
因此,可能跟基金经理能力关系不大,两只产品投资的范围一致,但规模小的产品可以选择弹性更高的中小盘股,调仓也更为灵活。
如果大家一定要选择行业主题基金,尽量找规模较小、选股范围更广且能跑赢指数基金的产品。
私募主题基金和公募有哪些不同?
高端制造是这两年不少机构比较看好的行业方向。
核心原因是在被美国卡脖子的情况下,高端制造中的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都是必须发展的板块,景气度也较高。
截至今年12月1日,中证高端制造指数(930820)年内收益为-10.26%。而同期有一只高端制造的私募主题基金斩获了19.87%的收益。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这只基金成立于2022年9月2日,截至今年12月1日,基金累计收益已经达到26.38%,最大回撤仅为-10.59%,目前基金的规模接近1亿。
基金经理袁伟曾任安信证券首席汽车行业分析师,7年证券从业经验,现任和谐汇一资产制造组组长、投资经理。据说曾是整个行业里面最早挖掘推荐比亚迪的研究员之一。
这样的履历,使得袁伟对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新能源产业链、机械制造等行业有着较深的研究。
研究虽多是偏成长的行业,善于研判和跟踪产业趋势,但也偏好适度左侧布局,注重控制风险,从产品至今的最大回撤也可见一斑。
与一般的公募主题基金不同,袁伟的这只产品兼顾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比如合同规定产品获取绝对正收益且超越行业复合指数基准才能提取业绩报酬,也就是说取得正收益且创造了行业阿尔法超额才会收取业绩报酬。
虽然长期看好高端制造,但袁伟并不会一直满仓。
近期在公开的访谈里,他表示会从宏观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市场行情采用相应的仓位中枢。如结构牛下,仓位会在八成以上;在震荡市,仓位通常会控制在五到七成这个中枢;熊市整个仓位会控制在五成左右。
而今年袁伟的仓位一直在五到七成。当然,有时也会突破。
“二季度的时候,市场炒作GPT引发资金虹吸效应,出于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仓位调到五成以下。后续6/7月份的时候,我的仓位提升到了八九成,因为我发现智能车板块的一些个股出现了积极变化,存在困境反转的可能性。事实上这家公司的股价后面最多翻了一倍多。”
私募与公募同类主题基金不同,私募基金可投资的市场和品种范围更广,除了A股以外,袁伟的产品还可以配置港股、美股、日股等其他市场,相对灵活。
此外也会用一些场外衍生品管理组合波动,比如当市场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会在其他市场选择一些对冲工具完善组合管理。
其中投资美股用的是“收益互换”的方式,不少私募通过跟一些机构券商签订“收益互换”协议投资美股,缴纳一定数量人民币作为保证金,拥有对应等值的美股权益。
今年袁伟所管理的基金的收益大多是组合里港股和美股所贡献。
谈及后市,袁伟重点关注三个大的行业方向:以AI 为主导的科技、汽车以及医疗创新。特别是汽车这个行业,未来将会看到AI行业和汽车行业的融合。
在公司公开发布的研究观点中,袁伟谈及汽车:
“展望未来,整个市场可能将由自主品牌占主导,智能车企将是最受益的,而整车企业的突围将带动整个供应链的发展,为智能汽车产业链带来投资机会。整个行业的变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中他重点关注某造车新势力,认为公司管理团队务实高效,职能部门组织体系完善,把握用户需求准确,打造爆款能力强。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提升,股价长期空间巨大,短期估值合理偏低,确定性与弹性兼备,组合将长期持有。
又一平台型私募?
厂长注意到,袁伟身后的和谐汇一正在发展成又一家平台型私募。
平台型私募的一些优势地方,平台化的运作模式可以让基金经理更好的专注在投研领域,不用因为管理工作等分析,更好的做一个“手艺人”。
去年,和谐汇一发行了多支行业主题基金,聚焦于消费、医药、高端制造和TMT等核心产业。
公司的投研团队中,一边是林鹏、梁爽、韩冬等价值成长投资老将,另一边是引入更年轻、进取的中生代基金经理。
比如消费精选投资经理赵雪,她有19年研究经验,曾任景林资产基金经理助理;医疗创新投资经理施跃,他有着14年研究经验并屡获新财富、水晶球最佳分析师;还有TMT投资经理潘东煦,他有12年研究经验,也来自国内著名的公募基金。
回到袁伟的这只产品,仔细看,产品的条款也是蛮不错的,对投资人较为友好。
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高端制造指数收益率*60%+恒生指数收益率*2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20%。
这种真正具有alpha能力且产品条款好,又处在规模红利期的私募产品值得大家继续关注。
不过,过往收益和回撤都不代表未来,配置行业主题类基金首先要控制好仓位,也需要投资人能承受20%以上的回撤,这类基金更适合作为投资组合中的进攻型产品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