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举办,吸引到156个国家和地区7280部的纪录片参展,近千家机构,4000多名专业人士齐聚羊城共话纪实产业发展景况。关于纪实内容如何实现价值转换,纪录片如何创建自己品牌,如何赋能文商旅发展,成为节展热议话题。
12月6日,一场名为“场景拓展:非虚构内容文商旅转化”主题论坛在广州香格里拉酒店顺利举行,激发起学界、投资界、平台方以及纪录片制作单位的共同兴趣,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论坛以纪实产业的发展空间为议题方向,邀请到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作主题演讲,同步组织了一场圆桌会议,邀请黄石资本主理人、连锁零售业投资人黄凡,哔哩哔哩纪录片运营总监惠晓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总经理董浩珉,清华海峡研究院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中心常务副主任庄千飞列席共话纪实内容的商业变现路径,共同探讨如何对纪实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如何将其观念、IP、故事和传播价值以及内容所链接的资源,与文、商、旅广阔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帮助纪录片实现价值转换。活动由广州市非虚构影像创新发展中心理事长陈刚主持。
纪实内容如何实现产业化?陈宏在发言中提到,纪录片能够实现真实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商业转化,是因为纪录片具有科普、审美价值,能够发掘事物的发展规律,彰显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实是可以卖钱的。同时注重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以及培养优秀的创作者团队,要紧密围绕文商旅应用场景的需求和特点,深⼊挖掘纪实内容的价值潜力,通过观念创新、故事创新和传播创新等手段将纪实内容与文商旅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就像人有高矮胖瘦,纪录片也一样,种类繁多,有的纪录片可以卖钱,但有的不行。”张同道的主题演讲则从对纪录片的理解出发,表示只有清晰地认识纪录片,才能了解它的产业化实现路径。张同道说,虽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能卖钱,但不代表纪录片不能产业化,相反,好的纪录片的受众黏性非常高,如果能够找到纪录片的共有特质,将其品牌化,纪录片的产业化就有了实现路径。“品牌是能够连接共同爱好观众的桥梁。纪录片要产业化,首先要打造属于中国的纪录片品牌,开拓品牌产业空间,加强纪录片与教育结合,推动纪实内容体验性发展,实现纪录片的商业变现。”
随后的圆桌交流环节,黄凡、董浩珉、惠晓萌、庄千飞等嘉宾均对中国纪实内容如何在创作阶段提前做好商业化设计、如何从话题、传播、IP、转化机制、供应链等方面建立商业化转化体系,推动纪录片的商业转化路径实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论坛主持人陈刚告诉记者,本场主题论坛主要想为与会者提供一个跨界交流的平台,通过此次论坛,让纪录片制作参与方拓展到纪实内容商业应用的思路,“我们希望推动纪实内容在商业领域的价值转化与商业变现路径上做出探索,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为了帮助纪录片事业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广州市非虚构影像创新发展中心还联合清华海峡研究院在广州数字纪实视听产业园(豆园Doc.Park)成立了清大创新非虚构影像文化价值转化基地,现场还为该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实习生 陈芍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