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碗瓢盆是家家户户的必须,也是一个已经“杀红了眼”的市场。然而近期就有这么一家企业冲破一众名牌的围剿,“杀出一条血路”,走向了港交所的大门。
3月8日,厨具品牌卡罗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罗特)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法国巴黎银行、招银国际为联合保荐人。
和美的、方太、苏泊尔等知名上市厨具品牌相比,此次冲刺港股IPO的卡罗特,其品牌知名度虽不及以上厨具品牌高,但也在“细分市场”领域闯出了一片天空:把珐琅锅、奶锅、咖啡杯在内的高颜值、高性价比厨具产品卖到了全世界,为“东方美学”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根据招股书,目前公司的产品包括炊具(不粘锅、铸铁锅等)、厨房器具(厨房收纳盒、刀具、砧板等)、饮具(玻璃杯、马克杯等)、空气炸锅及电煮锅等其他餐具和厨房小家电。
从代工别人,到找人代工
招股书显示,目前公司由Yili Investment持股98.6%,后者由36岁的章国栋、吕伊俐夫妻二人全资控股,二人分别担任公司的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以及执行董事、首席产品官职位。而Yili 正是伊俐二字的拼音。
据都市快报,卡罗特的前身为成立于1992年的永康市特牌电器有限公司。当时,该公司主营外贸业务,专为欧美当地传统大牌家具品牌做供应链合作模式的代工业务。
卡罗特的正式发展历程,则始于2007年,当时创始人李惠平(女)和章之慧(男)合作成立了卡罗特的前身,最初主要为海外品牌提供OEM服务(贴牌),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当时,章之慧之子章国栋和李惠平之女吕伊俐都在澳洲留学,并于2010年取得学位后,次年双双加入了卡罗特。
2013年,公司转向发展ODM业务(出设计),不过都是为其它品牌代工,据招股书,同年10月,吕伊俐的母亲李惠平将自己所持有卡罗特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了女儿,使其成为公司大股东。
直到2016年,公司才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卡罗特(CAROTE)”。到2016年下半年开出第一家自有品牌的淘宝店。整个2016-2017年,卡罗特正式尝试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开店,并于同期陆续在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开设国际公司,不过此时的电商,已经竞争非常激烈,卡罗特的进入多少显得有些晚。
到了2018年,卡罗特锅具年产量已达650万只,并入驻天猫旗舰店。次年的2019年4月,章之慧把自己的股权转让给儿子章国栋。至此,公司彻底完成了从“创一代”向“创二代”的接班。
2019年不仅是卡罗特的接班之年,在发展历史上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与东南亚的电商平台Shopee(虾皮)携手,大举进军东南亚!
据媒体报道,2020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卡罗特针对海外业务进行了部门化和系统化的处理,同步入驻Shopee新加坡市场,短时间内,卡罗特新加坡店铺就已跃升至TOP行列。2020年8月、10月,卡罗特再次扩大范围,以跨境直营店形式加入Shopee马来西亚等站点。在短短3-4个月间,新增站点店铺销量远超想象,单量实现了30倍暴涨。
卡罗特“出海”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尽管代工厂起家,拥有丰富的欧美大牌厨具设计及代工经验,卡罗特却并不满足于将自身经验完全复刻。而是深入研究客户需求,针对东南亚市场的运营、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的精细打磨。
据都市快报,针对马来西亚人有煮咖喱的需求,当地消费者偏爱容量较大、尺寸在32厘米或36厘米的大尺寸锅具,卡罗特进行了适应当地市场的本土化产品开发。而在其他的一些东南亚市场,尽管当地家庭人口众多,却因为日常饮食习惯等原因,在菜品上更加偏爱多类少量,因此,卡罗特的小尺寸锅具反而在当地卖得更好。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据媒体报道,卡罗特董事长章国栋曾经直言“我们错过了登上淘宝、支付宝的机会,不想再错过线上开荒阶段的东南亚了”。
在东南亚的成功经验,显然可以推广到全球: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于2022年按在线零售额计,卡罗特在中国、美国、西欧、东南亚、日本等地均排在前五炊具品牌之列。其中在美国、西欧、东南亚分别排在前四、前三、前二,占据当地2.8%、1.4%、6.6%的市场份额。
2022年,昔日帮别人代工的卡罗特,转向完全外包的生产模式,将其全部生产外包于第三方合约制造商。除了直接采购的产品涂料外,生产所需的所有其他原材料及耗材均由合约制造商采购。在这一年,卡罗特彻底完成了从父辈“为别人代工”到如今“找别人代工”的身份转换。
卡罗特的转向,从财报也可一窥端倪:根据财报,2021年至2023年,卡罗特收入分别为6.8亿、7.7亿、15.8亿,年复合增长率为53.1%。其中,自有品牌业务收入从2.8亿增长至13.8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22.0%,占比由41.9%升至87.2%;ODM业务收入则由3.9亿降至2.0亿,占比由58.1%降至12.8%。
至于两者毛利率的天差地别,更是可以暗示公司业务的走向:2021年至2023年,卡罗特毛利率分别为18.7%、35.8%、35.7%。其中,品牌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7.6%、45.9%、39.2%,ODM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1%、13.3%、11.8%。很明显,后者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见公司的重心已经完全放在自有品牌上了!
卖厨具的卡罗特,有多赚钱?
对于卡罗特而言,卖厨具是一门极为赚钱的生意:从2021年至2023年,卡罗特在经营方面呈蒸蒸日上的态势,毛利由人民币1.27亿元增长至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1.36%;净利润2年更是扩大了八倍,从0.3亿元增长至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3.14%!
正如前文所言,“出海”占据卡罗特业务相当大的比例。就在2023年,公司76.6%品牌业务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其中,美国市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据招股书,2021年到2023年,来自美国的品牌业务收入分别为4660万元、1.22亿元、7.40亿元。以此计算,在2023年,这一数据同比上涨506%。特别是到了2023年,卡罗特来自美国的营收占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为46.8%。
公司品牌业务之所以能够在2023年一年迅速做大,和采取了“价格战”策略密不可分,而这对其经营毛利率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正如上文图表,2023年,卡罗特品牌业务的毛利率为39.2%,相较2022年的45.9%有较为明显的下降,按照卡罗特的说法,这主要是由于为吸引更多客户及维持竞争力,降低若干产品定价。
但即使降价,目前看来也无损于卡罗特的财务健康状况:根据财报,截至2023年底,卡罗特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36亿元,几乎相当于一年利润总额,完全显现不出缺钱的样子!
特别是,其上市之前的“突击”分红,更强化了市场对其“不差钱”的认可。
野心之下,是上市前亿元分红
本次IPO,卡罗特并未披露具体募资金额,但明确了五项投资计划。其中,第一项用途就是拟寻求收购及投资机遇。
根据招股书,具体而言,卡罗特计划透过收购老牌知名炊具品牌或与其成立合资企业以增强品牌定位,从而打造高端炊具系列。与此同时,还计划收购或投资符合公司愿景的新兴炊具及家居用品品牌,以扩大产品组合。
应该说,章国栋和吕伊俐这两位二代接班后,卡罗特在品牌创新上下了一番功夫:从品牌推出的SKU(最小存货单位)数量来看,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卡罗特分别推出520个、1305个及1374个SKU的自有品牌产品,其SKU数量呈现连年增长。
根据招股书,在卡罗特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4天前(即2024年3月4日),公司宣派股利1亿元。而作为持股超98.6%的实控人,章国栋、吕伊俐夫妻二人几乎分走了全部资金。而在2022年,卡罗特还宣派了5000万元股利,这些资金也大多流入了章国栋、吕伊俐夫妻的口袋。
这并不是终点:按照计划,公司将于上市前采纳一般年度股利政策,即在扣除任何并购的重大资本开支及成本后,每年宣派及派付不少于未来可分派净利润20.0%的股利。那么如此“慷慨”的分红对其上市之路又有何影响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