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实控人被留置,华夏眼科的经营管理再起争议
《中国科技投资》龙敏
日前,华夏眼科(301267.SZ)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苏庆灿因个人原因被上海市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未收到任何调查或配合调查文件。
2023年三季度报告显示,苏庆灿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合计持有华夏眼科股份4.70亿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5.98%。此外,同属兄妹关系的苏世华与苏庆灿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作为一致行动人,苏庆灿与苏世华合计持有华夏眼科5.29亿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63.00%。
近年来,作为“民营眼科第二”,华夏眼科与头部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同时还面临着同类企业的强势追赶。激烈竞争下,华夏眼科不断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今年已新建和并购了20多家眼科医院。但从财报看,旗下子公司并未给其业绩带来大幅增长。
公司实控人被留置
在华夏眼科实控人留置之前,自今年以来,已有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实控人被实施留置。其中,留置时间较短的约为半个月左右,而留置时间最长的大约三个月。
记者了解到,留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二十二条,被调查人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监察机关已经掌握其部分违法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并存在涉及案情重大、复杂的,可能有其他妨碍调查行为等情形之一的,经监察机关依法审批,可以将其留置在特定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留置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省级以下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的,延长留置时间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监察机关发现采取留置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解除”。
华夏眼科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机制,已对相关事项做了妥善安排。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化,除苏庆灿外的公司其他全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目前均正常履职,公司生产经营及管理情况正常,实控人被留置事项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而仅一个月前,华夏眼科发布的消息显示,在11月28日举行的2023中国明星基金暨上市公司价值双峰论坛上,苏庆灿荣获中国上市公司“年度创业先锋人物”荣誉。
企查查显示,苏庆灿于1969年出生,1996年6月设立厦门市欧陆商贸有限公司并担任法定代表人;2000年3月至今,任欧华进出口执行董事;2004年8月至2015年12月,任华厦眼科执行董事、总经理;2015年12月至今,任华厦眼科董事长、总经理。同时,苏庆灿还任第十一届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永久名誉主席等职务。
2023年三季度报告显示,苏庆灿直接持有华夏眼科2.55亿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30.41%;同时通过持有公司第一大股东华厦医疗投资(厦门)有限公司84%的股权控制公司2.15亿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5.58%。因此,苏庆灿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合计持有华夏眼科股份4.70亿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5.98%。
此外,苏世华与苏庆灿系兄妹关系,根据苏世华与苏庆灿签署的《一致行动协议》,苏世华作为苏庆灿的一致行动人,苏世华直接持有公司300股份,同时通过厦门涵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厦门鸿浮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多家公司间接持有华夏眼科5894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7.02%。也即,苏庆灿与苏世华合计持有华夏眼科5.29亿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63.00%。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董事长被留置,投资者可能会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产生疑虑,从而降低对公司的投资意愿。如果调查涉及到公司业务,那么公司的业务开展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被迫暂停。”
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分析道:“如果董事长被留置只是为了配合相关部门调查,不涉及违法违规事项,对公司影响就不会太大。如果涉及到违法违规问题,对公司和资本市场表现就会比较大,当然也要看具体的违法违规事项。”
竞争压力下扩张商业版图
华夏眼科于2022年11月在深交所上市,发展至今,被认为是除爱尔眼科(300015.SZ)之外的“民营眼科第二”。
从整体发展情况看,华夏眼科与爱尔眼科仍有较大差距。2023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营业收入160.47亿元,同比增长22.95%;净利润为35.20亿元,同比增长36.82%。同期华夏眼科营业收入为31.03亿元,同比增长22.98%;净利润为5.69亿元,同比增长41.62%。虽然华夏眼科营收净利增速高于爱尔眼科,但体量与其相差了六七倍左右。
前有头部企业的领先优势,后有同类企业的强势追赶。据普瑞眼科(301239.SZ)发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普瑞眼科营业收入21.66亿元,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1.19%、246.52%,业绩増势强劲,远高于华夏眼科。
三家企业的主营项目均为白内障、屈光和眼视光。但2023年半年报显示,普瑞眼科、爱尔眼科、华厦眼科的白内障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37.04%、60.28%、44.89%;屈光业务增速为33.37%、17.15%、13.84%;眼视光业务增速为52.87%、30.50%、17.75%。很显然,华厦眼科增速均处于落后位置。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华夏眼科也在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在此前的投资者关系报告中,华夏眼科披露,今年新建和并购了20多家眼科医院,预计明年公司将会完成24个省会城市的布局,接着是地级市的布局。未来每年华夏眼科将按照20-30家眼科医院的布局规划推进,重点布局其中人口相对较多、经济和消费能力较强、华厦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城市。
然而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华夏眼科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共有111家,但仅有5家子公司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而华夏眼科从子公司分红取得的投资收益为222.6万元,在投资收益中占比仅7.99%。
此外,从以往经历看,更是证明华夏眼科收购的医院并非都给其业绩带来了增长。早在上市前的招股书中,华夏眼科就表示,公司净利润主要来源于厦门眼科中心,部分下属眼科专科医院处于亏损状态并可能面临持续亏损的风险。
“不断扩张子公司是否为正确的选择,这需要考虑到华夏眼科的资源和能力是否能够支持子公司的扩张。如果子公司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而华夏眼科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那么子公司扩张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如管理压力增大、财务负担加重等。因此,华夏眼科应该谨慎考虑子公司的扩张计划,确保资源、能力和战略目标的匹配。”张雪峰说道。
文志宏补充道,“对于眼科医疗机构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抓住医疗技术,另一方面需要抓住经营管理,以双轮驱动来进行持续的优化和提升,并且要以降本增效作为重要方向,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眼科机构包括华夏眼科需要去关注的问题”。
记者就实控人留置、业绩情况、子公司扩张等问题致函华夏眼科,截至目前,尚未收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