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涨价三次的康师傅又要涨?
近日,“康师傅方便面即将全线涨价”的消息引发大家广泛关注。据悉,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加之蔬菜包配料升级,康师傅的方便面产品或将集体涨价。
事实上,从2018年起,康师傅已经进行了数轮提价,涉及旗下多款袋装和桶装方便面产品,每次提价范围在12%左右。不久之前,康师傅还对饮料产品进行了提价。
在销售端,不少经销商认为,康师傅带头涨价后,其他品牌或跟随涨价。而且,方便面销量走低、库存消化难的局面已持续了一段时间,若产品再涨价,方便面或将更难卖。
不难看出,康师傅频繁涨价的背后,是业绩增收的压力。
由于棕榈油、面粉等原材料成本上升,康师傅在2021年上半年就已经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困境。从其2022年的财报看,方便面业务的毛利率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至23.95%。
这一颓势一直延续到了2023年,方便面业务营业额为287.93亿元,同比下降2.84%。
当然,日子难过的并不止康师傅一家。根据尼尔森IQ数据,2023年前11个月,方便面在中国市场全渠道的销售额同比下滑2.4%,其中线下渠道下滑0.7%,线上渠道下滑17.5%。
从另外两大巨头统一和日清的财报数据看,2023年,统一的食品业务(包含方便面及其他食品)收入同比下跌10.6%,其中方便面业务收入为95.94亿元,与去年的106.19亿元相比,减少10.25亿元,同比下降9.65%;日清食品的营业收入则同比下降5.77%。
其实,我们从更漫长的时间轴线来分析,方便面的发展困境也是时代难题所致,不仅涨不过通胀,花样也玩不过外卖,加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食品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方便面的“魔法”失灵实属必然。
面对不断下滑的业绩,众多方便面企业也开始努力挽救颓势。除了单纯涨价外,还挖空心思向“高端”靠拢。
比如,此前康师傅的高端品牌线“汤大师”就推出了诸多新口味,意图通过碗面、煮面、自热面等产品来覆盖办公、家庭、户外等多元场景,高端产品Express速达面馆,单盒装方便面售价更是超过15元;统一的汤达人升级版本“极味馆”,也将6杯整箱的价格调整为59.9元。
不过,对于这些高端速食面产品来说,高价格能否匹配高价值,仍需市场检验。
其实最近两年,食品快消行业一直“涨声”不断。
此前,旺旺、达利、维他奶、三得利、香飘飘等超过40个主流品牌都相继宣布涨价,涉及饮料、休闲烘焙、方便食品、调味品、乳制品等多个门类。
而涨价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迫于“成本压力”。
比如,三得利在涨价公告中就曾表示,“生产原料、包材等成本之上升已达到了我司可承受的极限,为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及有竞争力的品牌投入,决定对多个系列产品进行售价调整。”
不过,提价未必皆能如愿。对于品牌而言,盲目涨价很可能会造成一个更大的分化节点,让“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表现得越发淋漓尽致。
因此,依靠涨价盈利并不应成为企业的重心,无论是涨价、转型还是开展股权激励,传统快消品真正的压力还是来源于自身,专注改善单一传统的产品结构和升级改革,才能最终走出“涨价潮”困境。
对于品牌来说,涨价的行为是把双刃剑。
通过提价的手段确实可以在短期内消化成本压力,刺激利润增长,巩固行业地位,甚至提升品牌溢价。但与此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像是舆论压力、消费者忠诚度降低、“社交货币”贬值等。而且,最终的市场表现还是需要依靠长期的业绩来兑现。
另外,对于品牌壁垒不高的企业而言,盲目提价很可能会变成一场“引火自焚”的悲剧。
总而言之,涨价并不是业绩增长的永动机,只有透彻理解消费主力的商业逻辑,用品质和服务去探索增值空间,才是品牌发展的长久之道。
编辑: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