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国市场中的酒庄品牌
亟需打广告,
因为葡萄酒在这里暂未形成自己的文化。
对酒庄品牌来说,宣传这件事似乎比酿好酒更难,种植酿造是专业对口的事儿,打起广告就像是门外汉了。曾经酒水市场风光的那些年,豪掷千金给影视综艺、明星演唱会等等搞赞助的酒庄品牌不在少数,可如今再看有些竟直接在市场中销声匿迹。
眼下的市场中,各式各样的宣传推广方式越玩越花,可看着收不回几成的投入产出比,酒庄品牌方们花钱的手攥紧了,或者说更加谨慎的审视着宣传的价值。
赞助到底能给酒庄品牌带来什么?难道真的只是打造形象,这种不知何时能看到实际回报的意义?
当今这个时代的媒体宣传,早就过了拍一支广告放在电视、公共屏幕或某个媒介中,就能保证让所有人都看到的阶段。现在的消费者有太多选择,多到眼花缭乱无从选择,甚至拒绝全部广告不做选择。
《哈佛商业评论》曾在2022年做过一项研究,根据调查,超过75%的品牌会拿出部分预算用于互联网达人营销。这份营销的支出平均每增加1%,市场参与度就会提高0.46%。但受制于人的局限性,和网红的捆绑中附带着不小的风险。
在宣传门槛变低、难度却变大的情况下,通过赞助的形式来进行宣传,似乎捕捉用户更为精准,也更利于打造特定形象。
以产区官方名义赞助艾美奖颁奖典礼的意大利起泡酒品牌馥奇达Franciacorta,尝到了甜头,宣布未来三年都将与主办方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保持合作。馥奇达产区发言人表示,这种合作关系提高了知名度,并且在国际市场中打造出独特的定位。
波尔多的马拉帝酒庄Chateau Malartic-Lagraviere家族成员之一Bonnie也表示,她和家族认为,与美国电影资料馆的合作是快速提升酒庄在受众群体心中形象的一种方式,“赞助让我们瞄准特殊类型的葡萄酒爱好者”。
也许哪天我们有了自己的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市场才能真正走向上坡路,在这之前离不开酒庄品牌的引导,中国葡萄酒酒庄品牌也开始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类型活动进行赞助。
在国家级赛事上,有资格赞助的都是国资背景葡萄酒,比如奥运会上挂名的长城、亚运会选的茅台葡萄酒。
西鸽酒庄N系列去年和京东超市一起登上湖南卫视跨年晚会,也蕴含着走向国民葡萄酒品牌的意图。
雾禾山谷品牌也在去年赞助了第十一届中国葡萄酒盲品大赛,与专业赛事接洽,也许传播的广度有限,但也加深了产品可信度。
中法庄园和姐妹酒庄迦南酒业去年也远赴巴黎,赞助艺术科创团队VIVE Arts在世界级艺术展馆奥赛博物馆的展出,这也是首次用到了中国葡萄酒。
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势必会带给消费者不同的印象,但同时也要求酒庄品牌贴合这种印象。比如打进艺术圈,就需要酒款产品能展现出对艺术的追求,这样更容易唤起艺术圈内潜在消费者的共鸣。
如果不是财大气粗,盲目追求曝光度并不可取,在没有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前提下,谈曝光度根本站不住脚。如果没有长期的品牌形象塑造计划,将赞助看作营销手段,也是一定效果甚微的。
比如冠名演唱会,有业内相关工作人员称,对于赞助演唱会,利用明星效应带动卖酒的方式来说,超过一大半都是赔钱的。
酒庄品牌参与到演唱会、综艺活动或者影视剧中,一方面可以借名人效应扩大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可结合活动性质展现自身形象。同时在这种活动中赞助也有相应的风险,比如明星塌方或收视率扑街,这对冠名企业都是无利的。
十年前,有一家名为法国柏阁葡萄酒品牌,豪掷1.18亿元揽下《舌尖上的中国》一、二、三季全套的独家冠名权。几年后却是爆出“至少5月未支付薪水”“解雇三名法国雇员被告上法庭”“被列入执行人名单”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
柏阁的落寞肯定不只因为盲目追求曝光,但其中无论酒款品质还是宣传营销,都没跟上1.18亿的宣传效果。如今该品牌在线上仍有产品在售,变成既有法国酒又有中国酒的品牌。
疫情以来,葡萄酒市场始终没能缓过劲,越来越低迷的销售背后是遍布行业的愁怨。可换个角度去思考未来,市场不景气的阶段,或许正是塑造形象的时机。在牛市来临前,先给消费者留下好印象。
实际上,无论酒庄还是酒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塑造品牌来为自身利益加持,打造出一个可传播、可信任的正面形象,这便直接提升了在同类中的竞争力。
葡萄酒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是在生活中出现频率极低的,比起直接让消费者花钱,先能在大家心中种下一颗葡萄酒种子更加重要,也许这是能在经济好转前抢占先机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