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梦一
编辑丨张桔
回顾2023年公募股票型基金的规模变化,不管是存量产品的相对业绩还是新发产品规模,主动型基金似乎都有被被动指数ETF赶超之势。2023年,ETF市场出现了哪些变化,从中投资者又可以在2024年获得哪些投资启示呢?
ETF规模变动与申赎
与跟踪指数涨跌直接相关
2023年,沪深300、中证500等主流ETF成为众多投资者抄底的主要选择,规模增速明显高于行业或主题ETF。 从相对收益角度看,具备更优相对业绩的指数基金也更容易获得投资者青睐,结合主动股票型基金和指数基金的相对规模变化,部分投资者可能赎回主动股票型基金,转向指数基金。
行业主题ETF方面,2023年合计规模超50亿且规模增速超过50%的行业主题ETF主要有人工智能、新能源、传媒、半导体和医药等,其中新能源和医药行业在2023年收益较差。 新能源行业面临前期产能激增和当前需求下滑,市场对其有“产能过剩”的预期,医药行业在反腐政策趋缓后,情绪也曾一度修复,但是药明生物、药明康德等头部CXO公司相继出现风险事件,也使得医药板块整体再度进入调整。
逆向流入这些超跌行业ETF的资金显露明显左侧抄底特征。 与以上回撤较大的行业ETF相反,红利ETF最近三年业绩较稳定,尤其是在2022年和2023年市场整体不好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好的抗跌性,2023年更是取得了超过5%的正收益,受到了市场资金的关注,2023年规模实现了翻倍。 “左手红利、右手成长”也似乎成为各大买方卖方机构最为主流的2024年投资方式。
另外,跨境ETF也是2023年规模增长较快的品类。 实际上,跨境型ETF从2019年开始就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港股和美股是目前跨境ETF主要资产投向,2023年港股继续深度调整,但跨境ETF在随后季度规模仍不断增加,呈现出“越跌越买”的趋势。 在AI加持下,以美股科技龙头为核心成份股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年度涨幅超过50%,相应ETF份额及规模同时增长,部分已经限购的品种甚至在二级市场出现大幅溢价,一定程度显示出投资者越来越重视通过跨境ETF寻求海外资产的配置机会。
风险快速释放背景下
多元配置仍是合理之道
尽管近期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接连不断,政策托底决心较为强烈,但市场在短暂的反弹后便重回风险释放走势,其背后是市场对相关政策预期的平淡存在惯性以及对雪球产品、融资盘等交易层面的风险尚未完全出清继而引发的连锁反应,加上国内经济数据并无明显起色和海外产业政策以及流动性预期层面的扰动,市场再度展开向下调整。
待相关交易风险出清,市场或回归到由基本面主导,当前雪球产品集中敲入的风险已经有所释放,剩余风险或相对分散。 短期阶段,部分托底资金更多通过沪深300ETF、央企ETF等权重蓝筹占比较多的产品进入市场,核心蓝筹、高股息板块短期仍有动量效应,但也需重视风格再平衡下拥挤交易的风险,部分具有修复预期的板块如医药、半导体等高弹性板块目前的估值较去年更有吸引力,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可继续关注。
海外方面,观察公募2023年对于跨境产品的布局也能发现,除了基金公司补全各自在港股、美股的产品线外,也在积极布局更多跨市场品种。 在美联储预期降息大背景下,全球高成长公司都可能迎来流动利好。 目前我国跨境ETF已经形成覆盖中国香港、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体系,例如华泰柏瑞基金在2023年新成立的南方东英泛东南亚科技ETF,广泛跟踪东南亚地区的电子和互联网龙头公司; 而市场关注度较低的南方东英银河联昌富时亚太低碳精选ETF,覆盖了在13个交易所上市,超200多只亚太龙头公司,广泛布局全球市场或许也能够为组合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综上,当前A股估值、破净率、风险溢价等指标均显示市场已处在大的底部区域,后续资金面也有望出现积极变化,但是市场连续受挫下仍然体现出较大脆弱性,通过配置更加分散的宽基ETF加上以更加全球化的眼光进行多元布局,在龙年投资中可能更加从容。
(本文已刊发于2月10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提及个股仅做举例,不做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