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王秦英林这个年不好过了。因为他的牧原股份去年亏损高达几十亿。这也是牧原股份上市之后,第一次亏损。要知道牧原股份去年卖出了6千多万头猪,可是卖了这么多,却亏了这么多,确实让人想不到。
过去3年,养猪巨头们都在拼命扩张,结果就是导致供应迅速上涨,最终猪肉价格大幅度下跌,如今消费者是享受了低价猪肉,可是养猪企业就惨了。
目前养猪企业普通的成本是每公斤十几元。可是现在猪肉价格也是差不多这个价格而已,如果再算上其他成本,基本上就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江西猪王正邦科技已经资不抵债,最终卖身了。除了正邦之外,秦英林的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这三巨头,2023年总计亏损接近150亿。
牧原股份在2022年还盈利149亿,可是进入2023年之后,他们也是扛不住了。2018年因为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价格大涨。当时最高一公斤涨到了30元。
因此那两年猪肉企业都是赚得跑盆满钵满。正是那两年钱太好赚了,因此各大猪企业也纷纷增加产能。其实正邦、新希望这些都不是传统的养猪企业,他们最初都是做饲料的,后来切入养猪,刚开始也是小打小闹。到了2018年之后,大家都开始抢规模。
2019年牧原股份的利润上涨到了61亿,更加夸张的是2020年利润涨到了274亿。随着利润大涨,这些养猪企业的市值也是疯狂上涨。牧原股份一度市值暴涨到了4000多亿。
当时老板秦英林的身家也是超过了2000亿,杀入了中国富豪榜的前十名。为了扩张生产规模,大家都是走了举债投资的路线。
事实上所有的养猪巨头都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加上国家对于环保的重视,小猪场将被兼并,因此只有规模做得越大,在未来才会越安全。因此他们就不会疯狂上规模。
当然代价就是负债规模跟负债率不断上涨,正邦科技就是资不抵债,加上猪价大跌,最终才走到了债务重组的地步。
在这一轮扩张中,牧原股份的出栏生猪规模也从千万头,暴涨到如今的6千多万头。他们的目标是扩张到年产8000万头。可是因为每一个猪企上规模上得太快了,结果就导致市场供应迅速上去了。
其实任何的养殖企业都是周期性的,供应跟价格都是不断在波动的。价格上去了,养殖就多了,供应自然就多了,然后就是价格大跌。因为市场的需求跟供应之间从来无法做到100%匹配,一直都是有一个滞后性的。
这一轮养猪的无序扩张,跟之前的房地产扩张是非常相似,大家都在互相拼规模,结果就是导致负债率非常高,资金链都是非常紧张。
房价一跌了,销量下去了,房企就扛不住。猪企如今也是这样。牧原股份前几年还是赚了不少钱,秦英林应该还是可以顶住的。可是二线的猪企估计很多都扛不住。
这就是行业在洗牌的过程中。等到大量的二线企业扛不住倒下了,那么供应又会下去了。其实作为管理部门,也应该思考一下。这种无序扩张到底应该如何监管?
一个恒大倒下,负债高达2.3万亿,连累了上下游多少企业。猪肉也好、房地产也好,供应都关系到民生的事情。因此应该更加慎重一下。同时如果大量企业无序扩张,最终也会把风险压到金融体系里面,甚至造成系统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