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资金都以短期盈利为前景目标,而不考虑到长期发展,那么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它的本意。
这一点,应该是所有投资者都需要明白的道理。
但就在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许多投资者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当然迫切希望看到更有力的刺激措施以提振经济增长,但反过来,考虑到今天的债务问题和杠杆的边际效益递减,投资者也应该需要看重长远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
12月12日后,股市低开低走,代表外资风向的北向资金更是一度净卖出百亿元,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是完全不负责任的。
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首位,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也是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的。
但股市的反应并不热烈。
12月13日,国内三大股市低开低走,沪指跌超1%,再度失守3000点关口,两市成交继续缩量,不到7700亿,港股也持续走弱,恒指盘中跌超1%。
wind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当日再度单边净卖出95.9亿元,这是外资代表的北向资金连续三日减仓,其中沪股通净卖出57.71亿元,深股通净卖出38.19亿元,盘中卖出额一度达到100亿元。
会议结束的首个交易日市场反应平平,这说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情绪依然非常悲观,而这一预期很有可能会继续被放大到明年。
尽管过去我们经常说要价值投资,要让投资回归理性,但A股的长期性投机行为,早已经让市场失去了价值投资的本色,这一次也不例外。
不管是北向资金还是个体散户,都只看到了信号和风口,也都只顾着盲目追逐信号和风口,全然不管长期的利益,看到没有利好就撤,有利好就买,这种非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实在不可取。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正是由于股市的“长期不作为”,给了投资者一种投机的信号,或者说投资者在长期的A股氛围下,几乎也看不到有任何价值投资的东西,在这种环境的塑造下,投资者只能追逐利益和风口,而不是其他。
在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了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而针对房地产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也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的计划,或推出大规模的刺激举措的补救措施。
这一点其实是好的,房地产如今所面临的问题,就应该坚持不救的原则,让市场发挥市场的作用,该倒的就倒,该赔的就赔,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泡沫压缩下去,而不是让泡沫越吹越大。
不管是08年还是15年,市场都习惯了看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但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就曾提到过货币政策的失灵,在我们的M2增速连续20个月达到两位数之际,但我们的CPI和PPI表现依然并不亮眼,这已经说明了大规模刺激对经济扩张的边际效益递减。
如果继续推出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可能经济增长没有拉动起来,反倒是推高了更多的债务。
所以,大规模的刺激不能再适用于今天的宏观环境,更多的,采取灵活性和更具性价比的措施,用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解决这些问题,才是较好的做法。
快刀斩乱麻不一定斩的掉,关键还在于如今的刀,也没有刚开始用的时候那般锋利了。
因此,今天的市场需要回归理性,需要回归长期,而不是短期的利好和投机行为,房地产的投机行为给今天的宏观经济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因而是时候让市场回归理性了。
在这次经济会议中,我们看到了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已经非常难得,例如国内需求疲软、消费不振、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等挑战,这些问题也切实存在,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问题提出了,才能够针对性的去解决。
去年的经济会议,扩大内需是放在首位的,但今年我们可能发现,扩大内需需要做出结构性的调整,例如提高收入、提高生产率等等,这个问题很难,于是今年我们看到,扩大内需不再是第一位,取而代之的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这其中的变化,很有可能是今年掀起的AI热潮导致的,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今年的元年,ChatGPT的爆火的确有可能在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工作运行的秩序,一次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首要就是发展人工智能,当然还有电动汽车生产制造链条。
这是基于我们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
至于房地产,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及,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这一措辞和之前的没有变化。
总的来说,如今可用的工具其实并不多,无非就是凯恩斯的那一套量化宽松,但这套工具过去我们已经用了多次,放在全球来看,经济不好的时候,量化宽松,经济好的时候,再收缩利率,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几乎都是各国调节宏观经济的常用方法。
而过去我们也是如此,量化宽松多年,从08年到15年这两次大的,期间多次小的,到今天的债务挤压以及M2的庞大体量,都注定了我们的工具箱实际可用的东西并不多了。
但这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此刻越是宏观上的大水漫灌和刺激,整个经济体系反而就越有可能依赖于刺激,这就像一位成瘾性患者,对某种药物产生依赖感,长期来看,过热的刺激最终都不是一件好事,而市场也一定会有失去宏观刺激的那一天。
什么是理性?
很多人都觉得企业是短视的,资本是短视的,但如果他们都是短视的,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发明所耗费的时间成本背后是怎样的考量。
趋利不一定是短视,一个企业的真正战略一定是长期性的,而投资者也应该如此,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投资利好,更需要看重的是一个市场的长期经济价值,长期基本盘,只有这个,才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而不是其他。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