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31日报道台湾联合新闻网1月26日刊登台湾“中华经济与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曾志超撰写的文章称,民进党当局乱开支票玩弄弱势农民。
文章称,依据台湾地区与新西兰的经济合作协定,自2025年起新西兰输台液态乳将享受“零关税”,这将冲击岛内酪农产业发展。在舆论压力下,台农业事务主管部门提出多项方案,但在选后,酪农始惊觉,多数政见均未落实,将使台湾地区酪农业陷入发展危机。
2023年,农业事务主管部门被炮轰对新西兰奶产品零关税无所作为后,在选举考虑下,快速发出一篇新闻稿,称已持续至各地与厂农沟通,并决议在合理生乳收购价格前提下,保障酪农收益,后续将依据市场需求,与乳厂研议乳量调整计划,并持续稳定厂农双方收乳合约。另外将通过部会间合作,持续推广台产鲜乳。
1月23日,乳业协会举办养牛产业升级转型座谈会,上百位酪农参会,并邀请农业事务主管部门人员与专家学者与会,讨论台湾地区牛乳产业发展。根据媒体报道,该会似乎成为酪农抱怨大会。台当局淘汰部分乳牛,而农户至今还没收到补偿金;大型乳品厂向酪农收购的生乳量萎缩,部分酪农将不再获得续约等。
选举后,农业事务主管部门人员重提相关政策宣示,但达成的项目似乎只有生乳量减产。生乳量产量大减,即可大幅降低2025年新西兰奶产品零关税的影响,其他的因应措施也就不需要大力推动了。
不少酪农听信农业事务主管部门的政策,淘汰了许多乳牛后,农业事务主管部门人员所提的每头牛最高达2万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3元人民币——本网注)补贴支票却落空,让酪农生乳销售收入大幅减少,难以维持牧场支出。就有酪农指出,恐怕还没等到明年低价新西兰奶产品来袭,牧场就已经倒闭。
解决新西兰奶产品叩关问题,不是只有减少台产鲜奶供给一途,还可扩大台产奶需求。论其实际,台产鲜奶消费量极低,查阅农业事务主管部门粮食供需年报,台湾地区2022年每人每年鲜奶的供给仅有22.21公斤。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牛奶消费水平中的低等级(年均消费量30公斤以下),可见还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特别是,台产鲜奶品质佳,还有产地优势,新鲜度为长期海运进口的岛外鲜奶难以比拟。可惜的是,还有不少民众误以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偏爱岛外鲜奶。
专家持续呼吁台当局修改“鲜奶”定义,限定保鲜期短才可冠上“鲜奶”字样,而进口效期长达90日以上的进口奶,不应使用鲜奶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