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城县13名小学生死亡悲剧发生之后,例行一幕又开始了,各种高度重视,各种亲赴现场,举一反三查问题,严肃追责查责任,大会小会开了一轮又一轮,各地又开始了一波宿舍安全大检查。
死亡悲剧背后,学校的安全管理首当其冲,当地教育和应急管理部门也难逃其咎。在悲剧发生之后,公众的惋惜和愤怒之情,也自然而然地投向了这些单位,拷问他们的责任与良心,要求对他们严肃追责。
似曾相识的一幕,在两年半之前已经发生过,同样是在河南。2021年6月25日凌晨1点58分在河南商丘震兴武馆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导致武馆内18名学生身亡,他们和方城县13名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未成年人,都是寄宿制学校。
人生没有如果,但我还是想假设一下,如果火灾发生在一个成年人的宿舍,结果可能就没有如此惨烈了。在13名遇难学生中,年龄都在9岁到10岁之间,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家中还需要父母的照顾,在面临火灾时,他们根本没有应变自救的能力,既没有体力上的成熟,又没有任何经验上的优势。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到,这13个孩子被困在熊熊烈火之中时,那种慌乱和无助的绝望。
除了追问学校和各级部门的监管之责外,有一个问题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那就是低龄寄宿这种模式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发生火灾的这所寄宿制学校,是一所位于独树镇砚山铺村的民办学校,招收的学生基本是周边村民的孩子,其中有些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孩子一般交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带,为了便于孩子管理,他们会选择寄宿学校。还有一些父母,则纯粹是为了省心,自己不愿意操心,于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说实话,父母在外务工,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尚还可以理解,但那些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也要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是啊,你把孩子往寄宿学校一送,不用接送了,晚上和周末也不用费心辅导功课了,孩子不在身边落得清闲,眼不见心不烦,还不用为了教育孩子生气上火。有些家长甚至还美其名曰,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精神。
殊不知,这种寄宿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可能会让孩子在性格上有缺陷。12岁之前的孩子,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则是留给家长教育调整的最后机会。父母的陪伴,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人生必修课,如果父母没能抓住时机,与孩子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给足情感上的滋养,孩子未来的性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再全面的校园教育,都无法弥补父母的陪伴。因为任何学校的管理密度都是有限的,无法密切关注到所有的孩子,也无法在安全上保障所有的孩子,和父母无死角地关爱相比,学校再重视也会存在漏洞。试想,如果这13个孩子不是在寄宿学校,他们肯定不会遇难。
本着孩子的身心和安全着想,寄宿学校不应该过于低龄化,起码要在高中以上,孩子已经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意识,开始逐步走出青春期,这样的寄宿反倒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上一篇:冲上热搜!张雪峰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