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肾脏日”。据最新中国慢性疾病和危险因素监测报告提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为8.2%,但患病知晓率仅有10%。目前肾脏病相关性死亡每年均持续上升,预计到2040年将会成为影响患者生命的第五大病因。肾脏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哪些不良习惯会导致肾损伤?为增强社会对肾脏疾病的了解,促进肾脏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肾内科在“世界肾脏日”当天开展了大型义诊和其他多种多样的肾脏病科普活动,为广大市民进行肾脏健康检查,普及肾脏科普知识。
△义诊现场
水肿、泡沫尿、夜尿增多……可能是肾脏在“求救”
肾脏作为人体主要排泄器官,24小时清洁血液,维持人体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肾脏是否健康?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毛慧娟主任建议,生活中如出现水肿、高血压、夜尿增多、厚重难消的泡沫尿、尿液颜色变化、尿量减少等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肾脏损伤是逐渐加重和累积的过程。进展至肾功能异常后,常出现高血压和夜尿增多的情况。” 毛慧娟介绍,肾脏病导致的水肿以眼睑的水肿和双下肢的凹陷性水肿较为典型,常有“晨轻暮重”的特点。
肾脏病另一个常见表现为厚重难消的泡沫尿。正常的尿液呈透明、琥珀色,颜色随着饮水量、尿量的变化有深有浅,有少许泡沫且会在数分钟内消失。正常人每天的总尿蛋白排泄量应<150mg/d,当发生肾脏疾病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即为蛋白尿,而蛋白尿最明显的临床表现就是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并经久不散。日常生活中,当发现自己的尿液出现有大量泡沫,并且数十分钟以上仍有许多泡沫未消散的情况,则需要警惕肾脏疾病,及时去医院就诊。
此外,肾脏负责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当肾脏功能受损时,可能导致高血压,因此高血压可能是肾脏病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导致肾脏病加重的一个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应及时就医,并筛查有无肾脏疾病。尿量减少可能源于肾脏滤过功能减退,进而影响尿液生成。夜尿增多可能源于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下降,导致夜间需要排尿的次数增多,因此也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
3天服用30片布洛芬引发肾衰竭,当心药物性肾损害
“在临床上,约有20%的急性肾损伤,是由各种药物导致,发生率并不低。”今年肾脏日的主题是 “人人享有肾脏健康——促进医疗平等,优化用药实践。”毛慧娟主任强调,用药安全应该被特别关注。药物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有时比较隐秘,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如果不进行干预,可能会从急性肾损伤变成慢性肾脏病。
近期,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退烧药成了许多人的家庭必备药品。毛慧娟主任回忆,医院曾收治过一名肾衰竭患者,他因为发烧时关节疼痛,便自行服用布洛芬,一天服用了10片,连续服用了3天,导致肾衰竭。虽然后续经过透析、补液等处理,肌酐下来了,但肾功能未来有可能会转为慢性损伤,需要长期随访。
毛慧娟主任介绍,退烧药、止痛药这类非甾体消炎药,如果超量或叠加使用非常危险,需要谨慎对待;另外,临床用到的造影剂,也可能会造成肾损害,在应用之前需要进行一定的评估和预防;还有一些抗生素、抗病毒的药、肿瘤的药物、长期使用利尿剂、脱水剂、泻药等都可能带来肾损害。老年人、儿童、基础肾脏病患者,要格外当心药物性肾损害。
憋尿、暴食、吸烟……这些行为都会伤肾
“经常憋尿、大量暴食、吸烟、过度喝饮料、饮食偏咸、滥服药品或保健品等行为,都会加重肾脏负担,给肾脏造成一定损伤。” 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张波主任医师表示,对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或有其他基础疾病人群,要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辅以药物治疗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减少基础疾病对肾脏带来的打击。
张波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养成良好生活作息,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适当饮水,及时排尿;注意健康饮食,避免服用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血糖、血压,有问题及时到医院就诊也同样重要。” 张波补充。
早期的肾脏病可能没有任何表现,因此,肾脏病很容易被忽视。若不幸患上肾脏疾病,应该怎么办呢?毛慧娟提醒:“首先是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范有效地治疗。同时,也要控制好血压和血糖,进行居家自我监测和记录,根据控制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降糖方案。”
“肾脏病病友要增强对肾脏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提升自身健康素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管理,积极参与肾病倡议组织、社区关爱组织、病友交流群等,促进医患携手,共同作出明智的医疗决策,改善健康状况。” 毛慧娟建议。
实习生 赵君婷 通讯员秦政杨光姜航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通讯员供图)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