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10件消费者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办案质效,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023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3000余件,同比增长16.8%。此外,探索办理食品药品安全以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000余件。
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包括海南省文昌市检察院督促整治兽用处方药等违规经营使用行政公益诉讼案等10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7件,民事公益诉讼和支持起诉案件3件。
这批典型案例聚焦解决消费者关注度高、影响恶劣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比如“人药兽用”、动物血制品非法添加工业用甲醛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紧盯新业态中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新问题,比如针对短视频平台上“探店达人”等收费探店视频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督促行政机关对MCN机构加强监管,规范收费探店视频广告发布行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维护网络食品消费安全。
这批案例还聚焦违规使用生鲜灯、违法销售境外药品等问题,着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
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办理了督促整治以探店视频形式违规发布涉食品安全广告行政公益诉讼案。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MCN机构(专业培育和扶持网红达人的经纪公司或机构)旗下的“达人”,系某短视频平台上“视频带货榜”排名前列的用户,其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发布视频,分享评价多家餐饮店铺的食品口味、服务水平,并在视频下方附加了相关购物链接,但未在视频中显著标明“广告”字样,有消费者评价其购买后发现所涉店铺存在食品质量不达标、实际价格与推广视频宣传的价格不符等问题。
北京铁检院通过媒体报道发现该案线索,遂于2023年9月8日立案,随即对北京市范围内各大短视频平台“探店达人”发布的探店视频展开筛查,同时走访涉案MCN公司调查其运行模式、审核机制、广告承接及发布流程等。
经查,该类视频系MCN机构接受相关店铺委托后拍摄,但旗下“达人”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在社交平台进行店铺分享,意图通过作出优质评价,诱导消费者出于对“达人”的信任进行消费,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字样。
2023年9月21日,北京铁检院向昌平区市场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涉案广告发布者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规范“达人探店”等行为,加强“广告”标识适用,进一步加强对辖区互联网广告发布者的监督管理。
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立即调查涉案MCN机构旗下8名“达人”发布互联网广告方面的相关违法情况,对涉案MCN机构及旗下“达人”进行集中约谈,并制发《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涉案MCN机构全面整改,加强“达人”管理和广告审核;在全区开展的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中,共查处互联网广告违法案件354件,罚没款项132.73万元。
为深化诉源治理,北京铁检院在推动公益诉讼个案办理的同时,还联动行政机关综合施策,进一步规范辖区短视频广告发布行为:首先,在规范探店视频“广告”标识的基础上,推动行政机关对辖区内MCN机构探店达人所推广的餐饮店铺食品安全问题常态检查;同时,督促短视频平台加强引导MCN机构和网红达人合法合规开展营销宣传活动,不断完善规则建设;并且,加大对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宣传力度,提升互联网广告从业者合规经营意识。另外,针对该案办理过程中发现的其他辖区有关互联网视频营销广告发布行为不规范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北京铁检院开展类案监督促进该类问题一并解决。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负责人表示,2024年2月至12月,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聚焦社区团购、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涉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专项监督。下一步,检察机关将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系列重点工作,包括督促预制菜产业规范发展;督促整治食品掺杂掺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督促整治药物滥用等消费者密切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健
编辑 王雯淼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