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迎来天然气采购的绝佳机遇
近期,中国在天然气进口方面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俄罗斯方面正以近乎亏本的价格向中国出售天然气,这无疑是中国收到的一份厚礼。据报道,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价格大幅下调,相当于打了六折,售价已然跌破成本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俄罗斯为何甘愿做这赔本的买卖,放弃巨大的利润?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常规的天然气交易价格。一艘普通的天然气运输船,所载天然气的价值大约在4400万美元左右。如果将目光投向日本市场,其天然气价格可能更为昂贵,每百万英热单位的售价约为14.2美元,相较于欧洲市场的10美元,显然更高。
然而,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购买同等数量天然气的价格却仅在2800万至3200万美元之间,这意味着每船天然气便宜了近40%。
这笔交易对中国而言意义非凡。以中国目前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规模计算,此举每月能为中国节省约14亿的开支。而对于出口方俄罗斯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损失,高达40%的降幅使其基本无利可图。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为何依然愿意大幅折价出售?是两国关系已经好到可以不计成本的地步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俄罗斯此举实属无奈。在美国实施的严厉制裁下,原先的天然气采购国纷纷中止了与俄罗斯的合作,转而寻求美国供应的天然气。这是西方国家对俄实施多项制裁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
对于诸如天然气、炼油厂、化工厂等大型工业而言,一旦停产,后果不堪设想。因为这些设施的设计初衷是实现7x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运行。一旦突然关停整个生产系统,管道、反应塔等关键设备中的物料极易发生凝固、堵塞,甚至引发不可控的化学反应,从而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设备造成永久性损坏。届时,恢复生产将耗时数周甚至数月,经济损失将是天文数字。
因此,相较于停产带来的无法控制的巨额亏损,持续以亏本价格生产至少还能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正是基于这种考量,在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北溪”天然气管道遭遇破坏时,俄方宁愿选择燃烧掉已开采的天然气,也不愿冒着设备损坏的风险关闭开采设施。
此外,已开采的天然气如果无法及时售出,只能滞留在运输船上或是储存在仓库中,这同样会产生惊人的每日仓储和维护成本。因此,对俄罗斯而言,天然气必须尽快售出,哪怕是亏本也在所不惜。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其天然气进口渠道原本并不算狭窄。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包括澳大利亚和卡塔尔,俄罗斯在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并非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天然气采购的普遍规避,中国几乎成为了俄罗斯天然气唯一的买家。这就好比一家生意兴隆的手工面包店,以往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可以定得高一些。但如今,只剩下一位顾客,而且面包店又不卖隔夜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让这位顾客将所有面包买走,哪怕是亏本也要卖。以价换量,成为俄罗斯唯一的选择。
但对中国而言,承担这笔交易并非易事。其他国家纷纷停止采购,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上将要承担巨大的潜在风险,尤其是来自商业和政治层面的压力。
中俄两国在天然气领域最关键的合作项目是即将投产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通过当前以折扣价出售液化天然气来维持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巩固双方的互信基础,并为这条战略性管道的最终落地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短期来看,只要西方的制裁不解除,俄罗斯以优惠价格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模式很可能将持续下去。
从更长远的中长期视角来看,两国能源合作的重心将逐步转向“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该项目一旦在2030年前后顺利投产,将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并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加紧密、深度的伙伴关系。
(欧洲瞭望台)
上一篇:首单,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