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得到,号称欧洲斗士的荷兰人也有吃瘪的一天?
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近来在英国媒体上多次发表言论,表面宣称要为欧洲供应链安全出力,实际上却把自己还有荷兰政府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的处!
事件起因很简单:欧洲晶圆源头公司安世科技(在德国、荷兰有重要工厂与客户网络)被传可能回迁至中国生产,外加美国对闻泰科技等的制裁传闻背景下,荷兰方面急着给欧洲的半导体供应线站稳位,结果却踩到了自己设的陷阱。
咋回事儿?
原来啊,荷兰把自己描绘成欧洲利益的孤胆英雄,把我们设置的安世CEO塑造成“不守信用”的反派角色,声称若时光可回,他们也会把安世从“中国的影响力”下挪开,回到欧洲的直接控制之下。
没错,荷兰人打算和我们脱钩!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美国方面曾要求将闻泰科技及其关联公司列入制裁名单,荷兰方面据称与中方负责人谈判,提出唯一解决方案是更换安世高管、让公司独立于中国,以规避美国的穿透式制裁。
当时,安世那边得回去商议,不过过了两年仍然没有明确的答复。
荷兰人,等不住了。
到了2025年9月,荷兰忽然声称,收到一份紧急报告有人闯入办公室,称安世的CEO正在隐秘转移知识产权,而且打算把德国的供应链迁回中国。
卡雷曼斯据此行动,给人一种果断、为了欧洲安全而出手的印象,欧洲汽车行业也随之震动。
他称,欧洲对供应链过度依赖单一来源十分危险,还说这不是美国施压造成的,而是因为欧洲为自身安全才这么觉得的。
就是因为,害怕被人看出荷兰人就是美国的走狗!当然得声称是“我们独立自主行动”!
媒体继续追问:是谁向他提供了“情报”,为何在闻泰宣布追加投资、扩展德国团队后,这一事件却因荷兰干预而搁浅?
这下他傻了。
卡雷曼斯的回答只是机械的重复“为了欧洲、为了西方”的口号,而对背后的细节三缄其口。
表面上看这好像是政治秀,可是在实际市场里,欧洲汽车制造商并不认可。
结果,荷兰人最怕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的客户直接找中国合作了!
路透社11月13日报道,两名知情人士透露,安世在欧洲的客户正在联合行动,试图用一个“临时补丁”来绕过欧洲与中国工厂之间的冲突。
这个暂时补丁的办法挺简易的:欧洲客户径直从安世欧洲工厂购买硅晶圆,接着运回到中国,再跟中国工厂签订封装合约,以这确保芯片供应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与此同时欧洲那边也在赶忙找别的供应商,尽力降低对单一供应链的依赖。
企业更乐意承受较高的物流与合规风险,也不愿再被政治博弈左右,这意味着市场对荷兰政府的信任已明显降低。
其实,老熊想说,从更深层次来讲,问题不只是贸易战这么简单。是整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
我们中国现在科技实力变强了,产品更好了,你们从市场上就应该选择我们,将能获得更低成本的生产。但是如果妄图想强行脱钩,那受损的就是自己。
国内企业正借助加快的中国晶圆生产速率,以更强的能力去减少对外部的依赖,
荷兰政府想要用行政手段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短时间里或许能营造出些许秩序感,可是实际效果很快就会减弱它在全球企业里的公信力,企业对荷兰当作中转者的信心正在下滑。
这场闹剧的最大输家,似乎并不是单纯的中美之间的博弈,也不是欧洲汽车产业的短期供应危机,而是那个以为自己聪明、其实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荷兰政府本身!
市场用事实对卡雷曼斯和他的同事们的做法给予以打脸:企业乐意去担负更多物流以及合规方面的风险,也乐意凭借多渠道采购来保证稳定,而非受政治指令的左右。
现在的趋势很明确:
一方面,中国的晶圆制造以及封装能力正迅速提高,更多工序朝着本地化方向发展,欧洲企业若还想保持竞争力,就得多多在供应链多元化、风控和协作机制方面花心思;
另一方面,荷兰等国家要是一直用干预的办法改变全球产业分布,从长远来看常常会丧失对全球市场的把控,反倒让本国企业被动接受结局。
西方国家必须搞清楚,现在列强到底是谁!要听谁的话!
参考文献:
观察者网《荷兰搬起石头砸自己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