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这四个月涨得那叫一个热闹,上证指数直接冲破4000点,创下近十年新高,沪深300指数也跟着往上冲。
可就在这人人都想分杯羹的资本市场盛宴里,首批26只浮动费率基金却交出了一份让人跌破眼镜的成绩单。
当初浮动费率基金刚推出的时候,我还挺看好的。
这玩意儿的设计思路挺讨喜,就是想打破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老规矩,让基金公司和投资者绑在一条船上赚钱。
具体规则也不复杂,持有满一年,基金赚得多还跑赢基准,管理费就涨到1.5%;要是亏得多或者跑输基准太多,管理费就降到0.6%。
本以为是双赢的好事,没想到实践起来全是问题。
26只基金里,真正跑赢自己业绩基准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也就8只。
这边华商致远回报赚了42%,易方达、嘉实好几只也涨了30%以上,那边却有三只基金直接亏损。
广发价值稳进回报、安心价值共赢和鹏华共赢未来这三只,跟榜首的收益差距能超过40个点,这哪儿是分化,简直是天壤之别。
业绩分化超40点:有人吃肉有人喝汤,有人直接亏
同样是浮动费率基金,差距怎么就这么大?核心还是在投资策略上出了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仓位控制,有的基金经理好像根本没意识到这是牛市,手里的股票仓位低得离谱。
博时卓鑫成长的股票仓位才15%,宏利睿智领航也才44%,还有5只基金的股票占比都没到50%。
A股牛市里,股票仓位上不去,可不就等于放弃赚钱机会吗?
博时那只基金的净值走势,差不多就是一条水平线,投资者拿着它,完全错过了这波行情,估计心里都在滴血。
还有的基金是风格跟市场搭不上边,鹏华共赢未来的基金经理袁航,本来是做价值投资的高手,可今年市场主线是科技成长,他的那套策略根本不好使。
他在季报里说任何策略都不能持续占优,这话听着有道理,但说白了,还是对市场变化判断不准。
投资这行,顺势而为很重要,总不能让市场适应你吧?
行业选择错了更是雪上加霜,广发价值稳进虽然股票仓位只有33%,却是26只里亏得最多的。
它重仓的白酒板块今年一直没起色,相关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利润都在降。
本来仓位就低,还踩中了弱势板块,这亏损自然就止不住了。
本来想,浮动费率能让基金公司更上心,毕竟赚得多才能拿高管理费。
可实际情况是,部分基金公司根本没把投资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平安价值优享这只基金,公司和员工都没人认购,成立到现在收益才1.72%,跑输基准一大截。
连自己人都不看好的产品,怎么能指望它给投资者赚钱?
利益绑定成空谈?内部不认购+风格踏空暴露真问题
更让人无语的是,有些基金公司自己赚得盆满钵满,投资者却在亏钱。
广发基金有超过六成的主动权益产品,三年里跑输基准不少,可公司员工持股平台还分红了6亿元。
这哪是什么利益共同体,分明是基金公司旱涝保收,投资者独自承担风险。
投资者也不傻,业绩不好就用脚投票。
东方红核心价值、宏利睿智领航这些基金,都遭遇了大规模赎回。
本来基金规模缩水,后续调整仓位、优化投资的空间就更小,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监管层其实早就想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要求基金公司建立和业绩挂钩的费率机制,还调整了考核规则。
对高管的考核里,投资收益占比不能低于50%,基金经理更是要达到80%,而且还要看重中长期收益。
这些政策的初衷都是好的,就是想让基金公司从“拼规模”转向“拼业绩”。
景顺长城基金分析说,这能引导基金公司重视业绩基准,避免乱换风格、押注单一赛道。
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改革还任重道远。
基金经理要在短期业绩压力和长期投资理念之间找平衡,还要适应市场变化,这确实不容易,但这也是专业能力的体现。
浮动费率基金的开局不顺,不能全怪制度设计。
再好的制度,也得靠人来执行。
部分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市场判断,还有基金公司的考核文化,这些才是关键。
费率改革只是一个起点,真正要改变的,是基金行业的底层逻辑。
对投资者来说,以后选基金也得更谨慎。
不能光看费率模式新鲜,还得看看基金经理的风格是否适配市场,基金公司有没有真的跟投资者利益绑定,比如内部员工是不是也认购了产品。
毕竟投资不是赌运气,得靠实打实的研究和判断。
总的来说,这26只浮动费率基金的表现,给热闹的牛市泼了一盆冷水,也给公募基金行业提了个醒。
资本市场里,只有真正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提升专业能力,才能走得长远。
这场行业转型的阵痛,或许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深夜突发!金价,大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