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号,中美在马来西亚的会谈又传出了关键的消息,美国的财长贝森特明确的表示了,不再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经贸核定的框架已经是敲定了,等待着两国在韩国会面之后正式的确认。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贸易妥协,而是全球格局转型的一个信号:靠霸权施压,依附外部生成的传统路径是难以为继的。
先看看欧洲的一个战略困境,作为大航海时代,曾经凭借着殖民扩张占据了全球50%GDP的昔日霸主,现在已经是陷入到战略的迷茫当中。
为了强化跟美国的关系,欧盟的贸易委员会谢夫乔维奇去到华盛顿释放了合作的信号:对于美国的汽车关税再降了10-20个百分点,未来的三年额外的要采购500亿立方米的美国液化天然气,还要把海上协同机制延伸到印太地区,这也是凸显了对外部支撑的一个依赖。
这一种迷茫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欧盟的27个国家跟英国合计的GDP占比全球的15%,这样要较一战之前的33%,但是在二战以后的29.4%是在持续的下滑。
俄乌冲突中欧洲的短板是更加的明显了,他们援助乌克兰的装备里面,60多年的豹一坦克因为缺少保养而无法启动了,甚至一战时期的马克沁机枪也被启用了,最终是遭到了乌克兰的退回。
本质上是500年的霸权,是让欧洲习惯了依赖殖民扩张跟外部的依附,现在面对的多元化格局下的一个角色的转变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又缺乏自主发展的一个能力。
矛盾的就是欧洲一边以中俄贸易为由来制裁中方的企业,对于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喊出了贸易战,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产业链。
10月21号的中欧视频会谈中,欧盟还主动的请求中方加快稀土的出口审批,这一种对抗跟依赖并存的一种状态,正是传统霸权转型失败的一个典型表现了。
反观中美的情况,已经是走出了两条差异化的一个破局之路。
根据美国的兰德公司2025年10月份发布的《稳定中美竞争关系》报告直言:美国的军事霸权的影响力在不断的下降,需要通过减少对抗,加强谈判来实现竞争性的工程,把资源集中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主导权争夺中。
这一次的中美经贸妥协,也正是美国看清了贸易战推高国内的制造业的成本跟民众的负担,其实是一种双输以后的一种务实的选择。
中国的路径则更加是聚焦自强:他跟实体的经济,攻坚核心的科技。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我们国家明确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与核聚变能、脑机接口、聚生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六大的科技攻坚方向。
不同于部分国家的金融空转和技术垄断的模式,中国是始终认定了产业根基跟科技突破是变局中的一个主动权。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中国的GDP增速是达到了5.2%,是远远超过了美国商务部分析局2023年的数据是2.5%,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23年的数据,德国的则是-0.3%,这些数据就是最好的一个证明。
现在的全球博弈的核心是愈发的清晰:老秩序是以霸权来压制为逻辑,新秩序则以自主发展为核心。
欧洲的困境也是提醒各个国家靠依附他人,打压对手来维系地位,终将会反噬自身的。
而中国是以自强来谋发展,以合作来求共赢的一个思路,正是给新的秩序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方向。
中美的经贸握手不是谁输谁赢,而是那个博弈摒弃零和博弈的一个智慧,欧洲的焦虑也并不是说绝境,而是转型的一个必经的阵痛。
未来的世界不会再是一家独大,而是发展能力决定了话语权,尊重差异,合作共赢才是全球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