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里,有两种人备受瞩目:一种是白手起家,缔造商业大厦的企业家;另一种是运筹帷幄,赋能百强企业持续增长的顶尖顾问。陈璐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不仅先后出色地扮演了这两种角色,更完成了一次从向外征战到向内探寻的蜕变。当一位亲手将初创公司带到百亿估值的创业者,选择转身成为一名「商业手艺人」,她究竟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又将为我们揭示何种商业的未来?
2025年9月23日,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bcc东北创新中心,陈璐老师《商业思维与经营意识》讲座获得辽宁企业家、东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她也被聘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借此契机,我们与她进行了一场对话,探讨她如何看待区域经济的振兴机遇,解构其知行合一的商业咨询哲学,并展望AI时代下商业创新的未来版图。
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李鹤为陈璐颁发导师聘书故地重回——东北振兴的核心是人才与人心
Q:您这次东北之行的感受如何?对bcc东北创新中心有哪些初印象呢?
陈璐: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十多年前,作为高管,我几乎每年都会来东北校招,那时候我们的任务是“抢人”,想方设法把东北最优秀的人才带到北京、上海。而今,我希望能带回来一些东西。
bcc东北创新中心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墙上是来自瑞士洛桑商学院的商业画布和斯坦福设计思维的创新工作流,教室里还有专门的创新教具和原型材料区,就像一个看得见的创新实验室,让我感受到了活力和现代感 。
Q:东北既有资源产业优势,也有经济发展的挑战。您对东北企业有哪些观察思考呢?
陈璐:过去,东北的企业家和员工90%以上都是本地人,很少看到外地企业家去东北营商。这种相对单一的人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生态的活力。但我观察到两个新机遇:
一是人才回流的窗口期。 过去几年,互联网大厂普遍在大幅度地缩减甚至停止校招,客观上为东北留住了,大量原本会外流的顶尖毕业生,这是东北吸纳高质量人才的一个黄金窗口期。
二是新一代价值观的契合。 Z世代的年轻人更追求有意义感、被尊重和内心平和的生活。东北淳朴热情的民风、对家庭和孩子的重视,以及相对舒适的生活节奏,恰恰契合这种新价值观。如果企业家能抓住这一点,打造如胖东来一般更具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将有机会赢得新一代人才的心。
Q:作为东北大学的创业导师,未来三年,您计划如何助力东北商业生态?
陈璐:我是北方人,对东北这片土地一直很有感情。过去,我的工作是把人才带走;现在,我希望通过东大创新中心、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平台,有更多的交流和分享,将我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观察到的前沿商业案例、策略与方法论,与东北的企业家们深度共创,为这片热土的商业创新尽一份力。
拥抱变化——从创始人到赋能者的自我革新之旅
Q:您的履历非常亮眼,从成功的企业家转型为商业顾问,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是什么?
陈璐:在互联网行业的近二十年,我始终处在高速、高压的战斗状态。平均每三年上一个大台阶,要么是公司上市,要么是晋升到更高的职位。开始创业后就更卷了。创立转转时,刚生完老大,几乎没休完产假就投入了工作,孩子和转转几乎同龄。
公司从0到1,再成为行业独角兽的过程充满了升级打怪的成就感。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非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我对孩子成长的缺席感到非常愧疚;另一方面,如果花时间陪伴孩子,又会觉得对不起一起奋斗的兄弟姐妹——这种愧疚感并非来自外界压力,而是源于一种极端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感。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让我愈发撕裂和痛苦,甚至有些抑郁。我开始大量阅读心理学等书籍,进行一些本质性的思考:“陈璐,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你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我发现,我不会遗憾没有成为一个更伟大的企业家,但我会非常遗憾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陪伴我的家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在CEO和合伙人的支持下,我用一年时间去探索新的可能性。我发现自己既无法忍受完全脱离商业的空虚,也不愿再回到过去那种耗竭身心。
我系统地梳理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做商业顾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受邀分享转转的创业方法论,在一众规模比转转更大的企业家课程中,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好评。这给了我巨大的正向反馈——我发现自己擅长将复杂的商业问题进行结构化提炼与呈现。自此,我踏入了商业咨询这个领域,并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热爱。
Q:成功的企业家身份,在您转型为商业顾问后,带来了哪些帮助和挑战?
陈璐:商业咨询名家辈出,作为一个跨界者,能在短时间内立足,我的核心优势并非授课技巧,而是源于深度实战的可信度。
我讲授的所有商业理念,比如“一切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对我而言不是理论,而是过去十几年创业中赖以生存的法则。当我把这些理论与亲身经历的成败案例结合,进行深度复盘和推演时,传递的便不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一种经过真实战场验证的、鲜活的商业逻辑。这种知行合一,让企业家和管理者们能迅速产生共鸣与信任。
挑战也存在。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个人、零散的成功经验,系统化、工具化、普适化,从而能赋能更多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这需要不断学习、反思、抽象和总结,这也是我目前工作的核心。
“接地气、一站见血”的案例拆解与点评,这是陈璐课堂中最常见的评语之一穿越周期——AI时代商业创新与增长范式
Q:您服务的客户既有寻求从0到1突破的初创业务,也有希望从60分做到100分的成熟业务。面对不同的生命周期,您的方法论有何不同?
陈璐:这是对商业顾问能力的核心考验,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并聚焦于业务所处生命周期的核心矛盾。
对于从0到1的初创业务,其生死线在于构建一个哪怕粗糙但能运转的商业模式闭环。这个阶段最致命的错误,是过度沉溺于用户体验的微观优化,比如页面好不好看,流程顺不顺畅。你首先要验证的是:用户需求是否真实存在?你的价值主张是否有人买单?你的商业模式能否成立?
比如在转转早期,最核心的任务,是确保平台上有足够多的卖家发布商品,并且能卖掉,同时买家能找到想买的东西,这是双边网络冷启动的关键。如果这个商业循环无法建立,再好的用户体验也毫无意义。
而对于从60分到100分的成熟业务,它们的商业模式已经得到验证,核心挑战是如何规模化、提升经营效率、应对竞争以及协同多业务发展。此时,我的工作重点是帮助他们进行业务诊断,找到优化效率、提升效益的关键节点,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Q:您参与过很多大型企业的创新加速项目。在您看来,大企业内部孵化创新业务,常面临哪些困境?您如何帮他们破局?
陈璐:最大的困境是,它们常常被成熟业务的思维定式所束缚。人们习惯于用衡量成熟业务的KPI(如短期营收、利润率)去要求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创新业务,这是致命的。
我不会给企业现成的答案,因为我不会比客户更懂他们的行业。我会带着客户的业务负责人和核心骨干,用一到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把他们当前的业务现状完整地梳理一遍,引导核心团队自己找到答案。
在这个共创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会自然浮现。团队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价值主张和客户群体是否匹配?渠道通路是否有效?成本结构和收入来源是否健康?当我们将多个业务放在一起审视时,协同效应和潜在的增长点也会变得一目了然。
Q:AI浪潮下,有观点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已过时,未来属于硬核技术”,您怎么看?
陈璐:恰恰相反,AI时代为商业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现实:底层的、硬核的技术创新——比如研发AI大模型本身,是极少数巨头的游戏,需要消耗海量的资本和顶尖人才。但是,当这些技术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后,应用层的创新机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AI时代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对于广大的创业者和企业来说,商业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你如何利用这些新的生产力,为特定的客户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需求?如何让他们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这才是商业创新的永恒命题。
更重要的是,AI正在催生超级个体的时代。过去需要一个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借助AI,一两个人甚至单枪匹马就能完成。这极大地降低了创新的门槛,让更多拥有核心洞察力和解决方案设计能力的个体,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商业。所以,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归对商业本质的思考。
坚守匠心——像做产品一样,打磨每一次交付
Q:您的课程被学员评价为“有深度,接地气”,兼具理论高度和可落地性,深受好评。在众多满分交付的背后,您的秘诀是什么?
陈璐:如果说有秘诀,那就是彻底践行我所讲授的理念——一切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我有一些始终坚守的原则:
第一,把每一次服务都当作一个产品来极致地设计。 我思考的出发点永远不是“我有什么可以讲”,而是“这次的客户是谁?他们的行业特点、学员级别、当前最真实的痛点是什么?” 这种思维已经内化成了我的本能,这得益于我过去十几年在互联网行业作为产品经理所受到的严苛训练。
第二,纯粹自我驱动的精细雕琢。 我从不用一套标准化的课件。每次课前,我都会对内容做大量个性化的调整。这个过程是停不下来的,经常为了打磨细节而工作到深夜两三点,甚至更晚。越是临近交付,就越能站在客户的角度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
第三,坚守价值观,相信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从转型做顾问的第一天起,我就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原则:“不做违心之论,不发妄悖之言”。这意味着我分享的每一个观点,都必须是我自己内心真正相信且深刻理解的。我从不为了迎合或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因为我相信,真诚和真实的力量,客户是能明确感受到的。
第四,授人以渔,强调思路而非答案。 我总是跟学员们强调,不要执着于我们在工作坊里推演出的某个具体答案,因为真实的商业战场瞬息万变。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带走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中,面对全新的问题时,依然能用这套方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最后是清晰的定位和由此带来的正向循环。我清楚地知道我的角色不是“老师”,而是“顾问”,是来服务大家,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每一次成功的交付都为我带来了更多信任和案例积累,这又会反过来丰富和迭代我的知识体系,让我能更好地服务下一个客户,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强的飞轮效应。
陈璐老师持续高分交付腾讯、阿里、百度、惠普、正泰、网易等500强企业Q:最后,关于未来,您有怎样的规划?
陈璐:大概有这样几个方向:
第一,沉淀总结自己的商业方法论。我希望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将这些经过大量实战验证的思考与案例系统化地梳理成册,为经典的商业理论提供更具本土实践价值的补充和阐述。
第二,深化服务模式。 我希望承接更多周期更长、介入更深的业务孵化和轻咨询项目。这样能让我更深度地思考,从而反哺我的理论体系,与客户一同成长。
第三,成为一名商业世界的「手艺人」。 我非常享受现在的工作状态,它让我有机会走进各行各业的头部企业,在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驱动着我不断地自我迭代。我希望这份事业能做到60岁,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正向循环。
与陈璐的对话,如同一场精准的商业解剖。在她冷静、理性的分析框架之下,涌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那是源于百战穿甲的实战经验,沉淀为知行合一的深刻洞见,以及对人与商业的价值回归。
从互联网战场的冲锋者,到商业世界的赋能者,陈璐以一种近乎「手艺人」的极致精神,将世界前沿的商业学科理论与丰富的实战经验,精心打磨成一套清晰、普适、可落地的系统方法论。
她所交付的,早已超越了商业工具,那是一种在喧嚣中回归本质、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思维武器。在这个技术浪潮汹涌,商业范式被不断重塑的时代,我们或许正需要陈璐这样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商业思想手艺人」,为前行的企业,点亮一盏理性的、温暖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