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国际金融领域掀起惊涛骇浪。 美元指数跌破98关口,黄金价格飙升至每盎司3500美元以上,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交易量同比暴增63%,
中
国央行在2025年10月17日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设定为7.0949,下调19个基点,创下2024年10月15日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场由美国亲手点燃的货币战争,正加速美元霸权的崩塌和多极货币时代的到来。
特朗普政府2025年4月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彻底动摇了美元霸权的信用根基。 政策宣布当天,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暴跌12%,相当于蒸发掉整个英国股市市值;美债市场遭遇史诗级抛售,日本投资机构单周撤资超300亿美元,逼得30年期国债收益率摸到5%关口。 这种政策反复让各国看清:白宫的承诺比纸还薄,美元资产的安全神话正在崩塌。
美国债务危机在关税政策下进一步恶化。 2025年6月将有6.5万亿美元债务集中到期,这个数字接近中国全年GDP的一半。 美国政府每天需要借新还旧100亿美元才能维持运转,但外资持有美债比例已从巅峰期的34%跌至24%。 收益率每上涨一个点,美国政府就要多支付36亿美元利息,而4月份美债收益率一次上升20个点,就让美国政府多支付720亿美元利息。
关税政策直接打击了美元环流机制。 美国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但关税政策导致非美经济体减少美元资产配置。 4月份数据显示,日本、中国等国家纷纷抛售美债,美债拍卖需求跌至历史冰点,外资持有比例已从2015年的43%降至27%。 这种环流体系的破坏迫使市场重新评估美元价值,黄金、日元等替代资产成为新的避险选择。
特朗普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攻击加剧了美元信任危机。 他公开威胁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宣称“如果我想让他走人,他很快就得走”。 这一言论导致美元指数单日暴跌100多点,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警告:“质疑货币政策独立性将损害美联储的信誉,可能导致通胀失控”。
美元霸权的崩塌已体现在具体数据上。 美银报告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从2015年的66%降至2024年三季度的不足58%,10年累计下滑超8个百分点。
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形成加速态势。 2025年3月数据显示,全球央行购金量达1580吨,创55年新高,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降至58.4%,为25年最低。 欧盟宣布对美国商品加征260亿欧元报复性关税,并启动“欧元稳定基金”;印度央行宣布将卢比结算机制扩展至所有贸易伙伴。
区域货币合作成为去美元化的重要路径。 欧盟趁机扩大欧元结算圈,把对华贸易的欧元结算比例从17%提升到29%。 日本首相公开拒绝配合美国关税政策,同时抛售230亿美元美债换取黄金储备。 这些行动表明美元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迎来历史性机遇。 2024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突破175万亿元,覆盖国家从3年前的92个猛增到186个。
中国通过激励机制推动人民币结算。 对签订本币结算协议的国家开放“特权通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巴西大豆享受关税减免,俄罗斯矿产进口获得优先清关。 这套组合拳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一季度,人民币跨境支付同比暴增63%,而美元结算份额跌破40%红线。
数字人民币成为技术突围的关键。 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已覆盖50个国家,在缅甸的玉石交易市场,矿主们开始用数字钱包结算。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让美国难以通过传统金融制裁施压,数字人民币凭借即时结算、低成本的特性,在跨境贸易中抢占先机。
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根据SWIFT数据,自2023年11月超过日元以来,人民币“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的位置一直保持至今。 2024年4月,人民币已连续六个月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占全球支付总额的4.52%。
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增长显著。 2023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突破50万亿元关口,达到5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占比高达25%,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 与2013年的4.63万亿元相比,十年间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增长超10倍。
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也在上升。 自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后,其储备货币地位获得正式认定。 2022年5月,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至2.25%,创下新高。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动力。 “十三五”期间,外资净流入和持有境内证券市值规模显著增长。 截至2020年底,外资持有境内债券和股票市值10542亿美元,是2015年末外资持有规模的4.7倍。 这得益于“深港通”、“债券通”等一系列金融开放举措。
中国央行持续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 2013年7月中国央行印发《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2022年7月实施《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逐步扫清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障碍,搭建起了人民币支付结算的政策框架。
美元武器化政策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进程。 2023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强调鼓励使用本币进行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
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反噬效应。 加征关税后,美国沃尔玛超市出现商品价格暴涨:原本标价19.9美元的电动工具涨到49美元;中国制造的自行车配件断供导致本土组装厂停工,时薪35美元的工人被迫放假。 美国消费者为关税买单的数额从2018年的每月12亿美元飙升到现在的日均5亿美元。
美国供应链脆弱性暴露无遗。 全美86%的抗生素、70%的手机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 苹果公司测算,若对中国供应链加税245%,iPhone生产成本将暴涨400美元;特斯拉上海工厂停供电池组件的第3天,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就被迫减产60%。 这种依赖性使美国在关税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美联储被迫采取极端措施救市。 4月23日宣布直接入场购买国债,单日砸下800亿美元托市。 这种操作让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一夜膨胀到9.2万亿美元,进一步削弱了美元信用。 市场对美元资产的恐慌情绪持续蔓延。
人民币汇率政策展现战略定力。 中国央行在2025年10月17日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设定为7.0949,下调19个基点,创下2024年10月15日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一决策与国际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7.1275相比高出了将近326个基点,显示央行有意引导人民币稳步升值。
黄金价格飙升反映市场对美元信心流失。 2025年4月22日现货黄金突破3500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本月以来累计涨超12%。 人民币计价的黄金突破1000元大关,全球市场对美元体系的波动性担忧加剧。 中国央行持续加码对黄金的增持,为人民币提供价值支撑。
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格局加速形成。 已有30多个国家在贸易结算或投资中转向使用人民币,体现出人民币在全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中国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流动性支持。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