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FOF规模8年增长9倍的新闻,我突然想起上周聚会时老张的抱怨:"明明是个牛市,我怎么还亏钱?"这话让我哭笑不得。是啊,2025年指数涨了900点,可像老张这样"牛市亏钱"的散户还真不少。今天,我就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为什么在看似遍地黄金的市场里,总有人捡到的是石头。
记得2025年4月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看着满屏飘红的自选股,跟所有散户一样热血沸腾。但很快我就发现,这场狂欢里藏着两个致命幻觉:
幻觉一:我的股票一定会涨 广聚能源(000096)就是个活教材。一季度暴涨50%时,多少人喊着"强者恒强"?结果半年不到就跌去60%涨幅。我认识的老李至今还死守着,每天念叨"迟早涨回来"。可时间成本呢?机会成本呢?这些隐形成本比账面亏损更可怕。
幻觉二:调整就是抄底机会 2025年前9个月的板块轮动像走马灯,除了电子板块勉强撑住,其他都是"各领风骚一两周"。当时我统计过数据:医药板块3月涨12%,4月就跌8%;新能源5月暴涨15%,6月立即回调10%。这种行情下盲目抄底,就像在旋转门上找座位。
说到这,不得不提让我又爱又恨的两大板块——银行和白酒。它们的走势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行为金融学教材。
银行的"阳谋" 从2022年到2025年,银行股在质疑声中连创新高。当时多少"专家"说估值泡沫?但大数据告诉我另一个故事:机构资金整整布局了一年!看这张交易行为图就明白,橙色柱体(机构库存)从没间断过。这就好比赌场里,当庄家持续加注时,你跟还是不跟?
白酒的"陷阱" 反观白酒板块,从2023年10月起机构库存突然消失。之后每次创新低都有人喊"黄金坑",结果呢?就像试图接住下落的刀。我认识的大V老王,三次抄底三次被埋,最后连粉丝都跑光了。这血淋淋的教训说明:没有机构参与的市场反弹,就像没有地基的楼房。
经历过这些,我彻底明白了:在机构主导的市场里,散户的直觉往往是反向指标。就像FOF能八年增长九倍,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科学的资产配置方法。
我现在养成个习惯:每天早上先看交易行为数据。比如上周三发现某科技股突然出现持续机构库存,虽然当时股价还在跌,但我知道这可能是机会。果然三天后开始放量上涨。这不是什么神奇预测,只是读懂了资金语言。
看着FOF新闻里1650亿的管理规模,我突然理解了这个市场的本质:专业投资者在用系统方法收割情绪化的散户。而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
声明:本文所涉市场观点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仅供交流探讨。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任何以笔者名义推荐具体标的的行为均属诈骗,请读者务必提高警惕。若内容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投资路上,愿我们都能用理性战胜情绪,用工具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