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整个科技板块因为涨幅过大、关税阴影和国际局势而集体“感冒”打喷嚏的时候,有一个领域却悄悄烧红了体温计。 不是一家两家,而是至少四家获得“国家队”大基金真金白银入股的芯片公司,刚刚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清一色利润翻倍。
这感觉就像一场寒流里,有人已经穿上了羽绒服,而有人却热得只能穿短袖。 芯片,这个被卡脖子最厉害的领域,反而在2025年的秋天,展示出了最结实的肌肉。
思特威,可能很多人没听过这个名字,但在安防监控的眼里,它可是个“关键人物”。 你家小区摄像头、马路上的电子眼,里面用的图像传感器芯片,很可能就来自它家。 在这个细分领域,思特威已经是市场老大。
今年前三季度,思特威预计赚了6.96个亿,比去年同期猛增154%。 也就是说,去年这个时候赚1块钱,今年就能赚到2块5。 这种增长速度,放在任何行业都相当吓人。
更引人注目的是它背后的“靠山”。 截至6月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基金”,直接重仓了思特威2693万股,持股比例达到8.34%,是公司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流通股东。 国家队不是来做慈善的,它的眼光往往盯着最核心、最需要突破的环节。 图像传感器作为电子设备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一家利润翻倍的公司泰凌微,玩的是“无线”的魔法。 它的主战场是低功耗蓝牙芯片。 你手机连接耳机、手环,家里各种智能设备之间“悄无声息”地对话,背后都有它的功劳。 在这个全球竞争的赛场里,泰凌微已经挤进了世界前三。
它的三季报预告显示,净利润能达到1.4亿元,相比去年的6427万,增长了118%。 当全球消费电子市场还在复苏路上徘徊时,物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对这种低功耗、长连接芯片的需求,似乎完全没受影响,成了泰凌微业绩起飞的强力引擎。
和思特威一样,泰凌微也得到了大基金的深度认可。 大基金持有它1668万股,占比接近10%,同样是坐在头把交椅上的流通股东。 这传递出一个信号:在连接芯片这个基础但至关重要的领域,打造自主可控的力量,同样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
如果说思特威和泰凌微是芯片成品的供应商,那么有研新材扮演的则是“军火供应商”的角色。 它是国内顶尖的半导体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不过,大基金这次的投资路径有点特别,它没有直接持有有研新材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是把资金注入了其核心子公司——有研亿金。
有研亿金是干什么的?
这玩意儿可以简单理解为高级“镀膜”的材料,在芯片内部负责导电和连接。 芯片制程从90纳米一路微缩到5纳米甚至更先进,对靶材的纯度要求是变态级的。
正是这个“隐形冠军”子公司,成了有研新材的业绩发动机。 前三季度,有研新材预计利润达到2.45亿元,增幅超过114%。 其中,有研亿金的靶材业务销售收入同比暴涨超过50%,是利润贡献的绝对主力。 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卡脖子的问题不只在设计软件和光刻机,最上游的材料,同样是生死线。
最后出场的长川科技,是给芯片“看病”的“医生”。 芯片造出来好不好,性能是否达标,就得靠测试设备来检测。 长川科技是国内极少数能自主研发、生产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的企业。
它的三季报预告称,净利润预计高达8.52亿元,同比飙升138%。 这个数字背后,是两大强力推动。 一方面,全球对AI算力近乎饥渴的需求,带动了高端芯片的疯狂扩产,无论是训练AI的芯片,还是应用AI的各类终端,都需要经过严格测试。 另一方面,长川科技自身的设备正在打入更高端的供应链,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开始分一杯羹。
大基金自然也看到了这家“芯片质检官”的价值,持有其2447万股,占比5.04%。 测试是保证芯片出厂质量和可靠性的最后关卡,它的自主化,意味着国产芯片产业链的闭环更完整了一环。
这股业绩旋风并不局限于这四家“国家队”重仓的企业。 放眼整个芯片板块,暖意同样明显。
专注于智能终端处理器的全志科技,前三季度利润预增超过七成,驱动来自智能汽车座舱和大热的扫地机器人。 主营AIoT芯片的瑞芯微,利润增幅更是直接翻倍,AI带来的算力需求是其增长的核心。 做半导体功率器件的扬杰科技,也因汽车电动化和AI服务器电源的需求而业绩大涨。
这些现象拼凑出一幅清晰的图景:当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时,内部产业链的协同和自主能力的建设,正在爆发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从材料、到设计、到制造、再到测试,关键环节上的企业正在用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回应市场的期待和国家的投入。
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影响短期的股价,但业绩的增长,特别是这种成规模、成体系的业绩爆发,讲述的是一个更硬核、也更根本的故事。 芯片行业的自主可控,已经不再是遥远的口号,它正开始结果子,而且是甜度很高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