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故意不购买美国大豆”时,《纽约时报》中文网则将巴西森林退化的原因指向了中国的大豆需求——一场围绕大豆贸易的叙事之争,已在国际舆论场拉开序幕。
“我们正考虑终止与中国在食用油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贸易关系。”特朗普近期在社媒上发表声明,将中国不采购美国大豆的行为称为“经济敌对”。
几乎在同一时间,《纽约时报》中文网在10月17日的报道中提出了另一种批评:“中国对大豆的旺盛需求,正加剧巴西森林与草原的消失。”
两方立场看似不同,却共同指向一个现实:中国在大豆进口策略上的调整,正牵动全球大豆格局的神经。
大豆贸易格局之变
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全球大豆贸易流向经历结构性转变。2024/25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攀升至1.09亿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4%。
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进口来源地的显著转移。随着中美贸易关系起伏,中国逐步降低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转向巴西采购。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巴西大豆出口额高达约540亿美元,正式跃居全球最大大豆出口国。这一转变令传统大豆强国美国倍感压力。
特朗普的言论折射出美国农业界的不安。他在社媒上声称:“比如,我们完全有能力自主生产食用油,无需从中国进口。”然而,实际贸易数据却显示,这一威胁缺乏足够产业基础。
《纽约时报》的生态批评
《纽约时报》中文网选择了另一条批评路径。报道聚焦中国需求对巴西生态的影响,指出“塞拉多生态区近一半原生植被已因牧场和大豆田开垦而消失”。
报道引述数据称,巴西现有约4000万公顷土地用于种植大豆,主要位于塞拉多生态区,约占全国农业用地的14%。
这些论述试图构建一个因果链:中国大豆需求推动巴西农业扩张,进而引发森林退化与生态危机。
贸易现实的复杂图景
然而,全球大豆贸易的真实图景,远比简单归责更为复杂。巴西大豆生产者协会副主席卢卡斯·科斯塔·贝贝尔坦言:“我们从第一轮中美贸易战便迎来强劲增长,如今第二轮贸易战又开始了。”
他的发言暗示,巴西大豆产业的扩张机遇,在相当程度上源于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市场窗口。
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声明中虽威胁“终止与中国在食用油领域的业务往来”,但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食用油及相关产品总额不足20亿美元,在其农产品进口总额中占比极小。
这一事实,与声明所暗示的“重大反制”形成微妙反差。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