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看似技术性的关税和费率之争中,最先感到寒意的,竟不是华盛顿或北京,而是隔着海峡观察风向的第三国公司。中国商务部在对美国展开“对等反制”之后,紧随其后将韩华海洋在美国的5家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禁止与中国进行任何交易。这一步落下,等于把围观者拉上棋盘:此前有企业为美国针对中国物流与造船业的301调查提供游说与“实质性支持”,如今发现自己也被纳入反制范围。这种“点名到具体公司”的做法,把曖昧的产业立场转化为清晰的风险敞口。
第三国的突然上场
韩华海洋显然有过算盘。它一方面倚赖中国钢材与配套产业链维持造船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在美国市场寻求机会,试图借美国重振造船业的政治口号“再次伟大”获得增量。当它的美国子公司被拉黑,成本端的优势瞬间塌陷,连接中国供应链的通道被掐断,“两头通吃”的逻辑失灵。消息一出,韩华海洋股价下挫,韩国政坛也传出焦虑之声。李在明都急了起来,很快通过总统室与中方沟通,试图控损。虽然目前反制并未扩大至母公司,但这一次,中国把“支持美国制裁的第三国企业”纳入反制清单,等于开启了一个新范式:不只冲着美国本体,也会回应那些推波助澜者。这在全球企业的董事会里,足以引发一轮“站队成本”的重新估算。
同步出手的算计
许多人以为中国对美国的新举措只是情绪性反击,细节却透露出另一种节奏。美国今年年初对中国的物流与造船业发起301调查,定性为“政府补贴导致不公平竞争,压缩了美国造船业与航运业空间”。今年10月,美国方面发布了最终报告,决定对我国停靠美国港口的船舶加征特别费用,意在抬升中方航运成本,借此把市场“拉回美国”。北京没有第一时间回应,而是“忍耐了几天”。这几天不是犹豫,而是在升级系统,调试口岸收费与信息化流程。等到10月14日第一批美国船舶进港时,账单已可即时生成,加征后的“特别港务费”一分不差地落地。
更关键的是,这次对等反制不仅是“也加”,而是“精确对等”。加征的生效时间、费率口径、以及后续费用增长的期限,都对齐美方设置,形成镜像结构。这样的对等,既压缩对手选择空间,也降低国际舆论争议点:你怎样定义“公平”,我就照你的方式返还。博弈的意义,不是把对手打趴,而是把对方的政策选项变窄,让其国内利益集团开始计算“继续顶下去值不值”。
这笔账谁来买单
成本不可能消失,只会换人承担。很快,美国国内的情绪裂缝显现出来。零售巨头沃尔玛就对美方政策表示不满,他们大量依赖中国产品的低价与稳定供应。运费上升直达进货成本,他们要么涨价,把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要么亏本,压缩利润,二选一都不体面。美国零售业行业协会据此开始游说白宫,希望收回或调整政策,以避免供应链进一步紊乱。
连美国造船与航运业内也非铁板一块。一些人士直言,这是“损人不利己”。如果直航航线的成本被抬得过高,企业要么减少海运,要么转而选择其他港口中转,减小中美直接航次的比重。表面上像是在限制中国船舶,实际上也把美国自己的港口业务往外推。此消彼长,欧洲与日本的航运企业趁势“补位”——马士基与地中海航运把握窗口,迅速抢占市场,业务量上扬,股价也跟着走强。制裁政策在国际市场上从来不是真空实验,“旁观者”有时是最大的受益者。
稀土与港口的前后呼应
要理解这次“第二枪”,得回看“第一枪”。在10月之前,中国已突然升级稀土出口管制,这一动作让特朗普阵营颇为难受。稀土在现代工业与军工中的地位无需赘述,从永磁电机到导弹制导,无不需要它的独特磁性与光学特性。出口管制并不等于“一刀切”,而是一套许可与合规体系的强化,意味着供应的不确定性提高、议价的主导权上移。紧在美国公布301最终报告后,中国又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完成了从资源端到运输端的连环出手。前者牵动原材料与上游技术,后者作用于成品物流与交付节奏,两者叠加,构成了“一前一后”的策略闭环。
航运业的择边与代价
这一轮博弈里,企业的站位尤为微妙。以韩华海洋为例,它既受惠于中国的钢铁与零部件,又试图以支持美方政策换取美国市场的偏爱,还希望维持与中国的物料通道不被干扰。可政策不是自助餐。中国把其在美国的5家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直接切断了与中国相关的一切交易可能。对一家造船企业而言,未必只损失“稀土”“钢材”这几类大宗,更重要的是材料标准认证、供应周期与质量稳定性的缺口。一旦链条断裂,项目交付期、售后保障乃至融资成本,都会层层上浮。
这种选择困境并非韩华一家的烦恼。在全球化的后半程,企业很难同时消解“政策合规风险”和“成本控制目标”。就像古人说的,“器小者易盈,势弱者易倾”。当大国之间的制度阈值不断加高,跨国公司过去那套“模糊游走”的生存术,就会频频失灵。
制度小百科
- 301调查:源自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允许美方以“非市场行为、歧视性做法”为由发起调查和单边报复。它的争议在于绕开多边仲裁,以国内法凌驾国际规则的色彩浓厚。
- 实体清单:是出口管制体系中的“负面名录”,被列入者在采购受控技术、零部件、软件乃至一般商品时,面临许可难、周期长甚至全面禁止。名单具有“外溢效应”——即便未直指母公司,也会影响其融资、供应谈判与市场预期。
- 特别港务费:不同于关税,港务费属于港口服务与安全监管层面的收费项目,具有即时性和不可替代性。对航运公司而言,它直接进入航次成本表,而非通过通关价形成滞后传导。
- 航运避险常识:当某一航线或港口出现成本飙升,承运人会通过绕航、换港、联运、内支线转驳等方式稀释成本,但这些替代路线往往意味着时间更长、舱位更紧、保险溢价更高。
多方力量的拉扯
中国这次的对等反制,已经引发美国一些企业界的逆向游说。零售、进口商、分销商与港口服务业,并不天然与造船业的诉求一致。他们关心的是“货能不能按时、按价到货”。当政策让供给链条变得敏感而脆弱,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斗争意志”,而是“成本测算”。另美国造船业中“支持限制中国”的派别固然存在,但也有声音认为这类政策缺乏现实抓手:若没有系统性产业配套与人力资本回流,仅靠提高对手成本,很难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落地。有人直言,不如先从修补基础设施、优化海关流程、调整《琼斯法案》适用范围做起,至少能让美国港航与内贸航运恢复活力。
而在太平洋另一端,中国的策略节奏相对稳定:先在稀土管制上打出上游信号,再在港口费上进行下游加压,中间穿插“第三国企业表态”的示例性操作,把政策外溢范围清晰化。既是施压,也是定边界。
可能的走向
会不会一直这么顶下去?从现实主义角度恐怕难。美国如果继续加码,国内零售端与港口腹地的反弹强度会渐次增强;如果收回,意味着承认策略收益不及预期。中国的对等反制之所以有效,不仅在于“对等”,更在于“可持续”——收费体系、口岸流程与法律依据都能长期运行;而美国方面,则更容易受到选举周期与利益集团轮替的牵引。在这种不对称中,坚持得久的一方往往更有议价权。
这并不意味着某一方“赢了”。欧洲与日本的承运人趁势拿到了市场份额,他们的收益增长与股价上行,是这场政策摩擦的外部变量。对美国而言,若中美直航减少而转向第三地中转,看起来绕开了限制,实则增加了总社会成本。对中国而言,把“支持美国制裁的第三国企业”纳入反制,利在当下,但也会倒逼企业更谨慎地公开站队,从而加剧产业链的“地缘标签化”。
前因后果的提醒
这场较量的线索其实并不复杂:美国年初发动301调查,10月给出最终报告,对在美港口停靠的中国船舶加收费用,寄望以成本挤压夺回市场;中国先升级稀土出口管制,再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时间、费率与增长期限精确对齐,还在随后把韩华海洋在美国的5家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美国国内零售业巨头如沃尔玛不满,行业协会动员游说;造船与航运业内出现分歧,一些人判断这是“损人不利己”;欧洲与日本航运公司乘势扩张,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的业务与股价双升;白宫短期并未转弯,但各方压力正在积聚。至于“特朗普很难受”的点题式评论,则折射出稀土与港口的联动效应已经穿透政党光谱,成为结构性议题。
历史写作喜欢用一句古话作收:“势者,因利而制权。”在全球供应链高度耦合的今天,任何单边政策都不可能只作用于目标。它会沿着物流、金融、消费与政治的毛细血管四处扩散,最后回到原点,逼迫决策者面对真实的利益版图。中国在这轮博弈中的做法,是把“关键节点”四个字具体化:上游是稀土,中游是造船与物流,下游是港口与零售。美国需要适应的现实,并非“谁怕谁”,而是“谁能更长期地消化政策后果”。当国内企业的账本与选民的购物车给出答案,政策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