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就在昨天(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其中一个数据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9月份,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了2500亿元。
要知道,8月份这个数字才200亿元,短短一个月,增长超过了10倍。 这2500亿,绝大部分都是居民买房的按揭贷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房贷”。 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迷后,这个信号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笔钱的增长,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政策推动。 从9月份开始,个人消费贷贴息以及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的贷款贴息政策正式落地,直接降低了贷款利息成本。 更重要的是,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在八九月份相继调整了住房限购政策,比如北京放开了五环外的限购,上海优化了外环外的房贷利率。
政策一出台,市场的反应立竿见影,9月份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的成交面积同比就增长了大约7%。 买房的人多了,申请贷款的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贷款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是刺激贷款需求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央行数据显示,9月份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去年同期又低了25个基点。 借钱的成本更低了,这对正在观望是否要买房的人来说,无疑减轻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实际还款压力。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远,看看2025年1月到8月的情况,就更会觉得9月这2500亿的增长来之不易。 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国住户新增的房贷加起来还不到3000亿元。 有分析甚至指出,这个总量还不及当年楼市火热时半个月的放贷规模。 因此,9月份的单月数据更像是在长期冰封的市场中,凿开了一道裂缝。
当然,这2500亿的房贷增长,并不是孤立的现象。 整个9月的金融数据都呈现出“回暖明显、结构改善”的特征。 当月全部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29万亿元,比8月份翻了一倍还多。 不仅居民在贷款,企业的贷款需求也更旺了,特别是代表企业长期信心的中长期贷款,9月份增加了9100亿元,这说明企业对于未来投资的意愿在稳步恢复。
不过,我们也需要冷静地看待这个“金九”。 有市场分析指出,9月楼市数据的提升,部分原因在于季节性因素。 每年的九、十月份都是传统的销售旺季,开发商推盘量会大幅增加。 同时,去年同期的销售基数比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今年的增长。 所以,目前的回暖,是多种因素叠加下的结果。
房地产市场内部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冰火两重天”景象。 在政策刺激下,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的市场活跃度提升较快。 像上海,在优化外环外政策后,新房成交量环比上涨了19%。 但全国层面看,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依然面临着库存高、需求不足的压力。 这种分化意味着,房贷的增长也主要集中在那些有人口持续流入、有产业支撑的核心城市。
回顾2025年以来的房贷数据,这次增长更像是一次企稳。
在今年第一季度,住户的中长期贷款曾增加8832亿元,显示出一定的韧性。 但随后市场再度陷入低迷,直到9月在一系列重磅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才再次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反弹。 这一变化说明,政策对市场的传导效应是直接且有效的。
金融数据的细微变化,往往是实体经济活动的先导信号。 9月份,狭义货币M1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了7.2%,比上个月加快了1.2个百分点。 M1主要包括企业活期存款和现金,它的增速加快,通常意味着企业和居民的短期交易意愿增强,经济体内的资金变得更“活”了。 这与房贷增长、企业贷款恢复等现象是相互印证的。
所以,9月全国房贷增长的这2500亿,绝不仅仅是一个枯燥的数字。 它是宏观政策在微观家庭决策上投下的石子所激起的涟漪,是观察当前中国经济温度与居民信心的一个关键窗口。 市场正在各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寻找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