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样东西,对一个核大国来说,比什么都重要,那就是铀,可偏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上给中国贴了个标签:贫铀国”。
命脉捏在别人手里,想发展核电更是想都别想,然而谁能想到,中国如今却掌握着超级铀矿,彻底告别依赖进口。
那么这道鸿沟到底是怎么被填平的?这个超级铀矿能带来哪些改变?
被“洋教条”带偏的路
我们最早的功勋铀矿,是湖南郴州的711矿,那是1955年,靠着航空放射性测量发现的,1958年正式开采,它产出的铀,为1964年罗布泊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提供了最关键的原料。
可以说,711矿是功勋卓著,但它的成功,也某种程度上把我们带偏了。
当时国际上最流行的地质理论,是从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那种世界级大矿的经验里总结出来的,那个矿床不仅铀储量惊人,还富含铜和金。
这个理论的核心很简单:要找大铀矿,就得去花岗岩体里找,这成了当时全球找铀的铁律,我们也理所当然地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对着花岗岩一顿猛找。
结果呢?找到了一些,但都是些小规模的矿床,这反而加深了国内矿小而散的固有印象,让人觉得,我们的家底可能真的就这么薄,思想的枷锁,比找不到矿本身更可怕。
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们一记重拳,到了2009年前后,国际原子能机构评估中国的已探明铀储量也就17.4万吨。
可当时我们一年的需求量就超过万吨,自己国内的年产量却只有一千多吨,超过八成的供应都得靠进口。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成了我们主要的输血管,这种依赖有多脆弱?看看后来的俄乌冲突就知道了,国际供应链说断就断。
有专家甚至悲观预测,再没有重大发现,到2030年,中国的核原料供应就得看人脸色吃饭了。
煤老板的地盘有惊喜
转机,出现在鄂尔多斯盆地,这地方大家熟,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富集区,妥妥的传统能源聚宝盆,地质队员在这里钻井,本来是冲着油气去的。
可就在这时,仪器上的辐射数据突然开始异常飙升,一开始可能还没人在意,但异常信号越来越多,引起了警觉,难道……这油田煤田底下,还藏着别的宝贝?
2012年底,官方消息传来,震动了整个地质界:在内蒙古大营地区,发现了一个大型砂岩型铀矿!
官方宣布这是国内当时发现的最大的砂岩型铀矿,初期公布的储量就超过5万吨。
这一发现,就像一把重锤,直接砸碎了花岗岩成矿的旧枷锁,原来,铀不一定非得在硬邦邦的花岗岩里,它也可以像个“背包客”,溶解在地下水里,到处“旅行”。
当这些富含铀的地下水,流经像砂岩这样孔隙多、像海绵一样的地层时,如果遇到一个还原环境,铀元素就会沉淀下来,富集成矿,而这种还原环境,恰恰在油气田的下方非常常见!
一个革命性的成矿新理论横空出世,铀随油气迁移,原来铀矿和油气、煤炭可以是“邻居”,甚至是“伴生”关系!这个本土化的思想破壁,瞬间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把“废数据”变成藏宝图
有了新理论,就得有新玩法,一个大胆的策略被提了出来:“煤铀共探”和“油铀共探”,这想法简直是天才!过去几十年,为了找油找气,我们在各大盆地打了无数的钻井,积累了海量的地质数据。
在西方石油公司的勘探逻辑里,这些区域的铀矿潜力是被完全忽略的,那些钻井日志里偶尔记录到的辐射异常,在当时看来可能就是没有价值的干扰信号,是废弃数据。
但现在,这些废数据摇身一变,成了一张张指向铀矿的藏宝图!地质工作者们把这些尘封的资料翻出来,重新分析,就像点石成金一样,大大提升了找矿效率。
之前是没头苍蝇一样满世界找,现在是拿着地图精准定位。
中国的地质学家们,硬是把别人眼里的垃圾,变成了自己的战略优势,据评估,按这个新思路找下去,中国的铀资源潜力可能超过280万吨!
上天入地的找矿神器
当然,光有理论和地图还不够,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勘探和开采技术,成了将理论蓝图变为现实储量的关键。
想知道地下深处有没有铀?那就上伽马测井仪,这玩意儿就像一个超级灵敏的探头,下到几千米深的钻井里,测量岩层的放射性强度,哪里的信号强,哪里就有可能有矿。
在广袤的沙漠地区,地表被厚厚的黄沙覆盖,传统方法寸步难行,怎么办?那就用天空地深一体化三维探测技术。
这套系统就像给地球做CT扫描,从空中、地面到地下深处,构建出一个三维立体模型,让深埋的矿体无所遁形。
正是靠着这些高科技利器,我们不断刷新着认知,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核集团就发现了一个埋深达到1820米的工业级砂岩型铀矿化,直接刷新了世界纪录,证明了找矿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找到了矿,怎么开采又是个问题,传统的挖矿方式对地表破坏太大,于是,我们开发出了第三代酸法地浸采铀技术。
这技术堪称绿色智采,不用大规模挖开地表,而是通过注入特制溶液,在地下原地把铀萃取出来,再泵送到地面。
这种方法高效、环保,还能经济地开发那些品位不高的矿床,正是这些技术上的突破,才让新铀都这样的大型能源基地从设想变成了现实,背后是无数地质工作者在沙漠戈壁、严寒地带默默付出的汗水。
家有余粮,心中不慌
大营铀矿的发现只是个开始,紧接着,在松辽、伊犁、二连等盆地,喜讯接连传来,2018年,内蒙古通辽的松辽盆地发现了钱家店特大型铀矿,埋深只有二三百米,开采条件极佳。
到2021年,中国的铀资源总量已经提升到约33万吨。
今年1月14日,自然资源部更是集中公布了一系列找矿成果,其中包括10个大型及以上铀矿床,还有10个亿吨级油田和19个千亿方级气田,看,油、气、铀果然是好兄弟!
最近,中核集团又宣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了世界最深的工业级砂岩型铀矿化。
中国北方地区,已经从过去只有百吨级小矿的零散分布,升级成了千吨级大矿基地,一个新铀都已然成型,名为国铀一号的项目也成功产出首批产品,标志着产能的巨大跃升。
现在,中国的铀储量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贫铀国的帽子,被我们亲手摘下来,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国内铀产量的自给率显著提升,已经能满足大部分需求,战略自主权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结语
回头看这条路,我们甩掉的不仅是一个标签,更是一种思维定式,从盲目追随国际理论,到立足国情、自主创新,我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能源安全问题,还独创了一套盆地-砂岩-共探的中国方案。
这套方案,为全球铀资源勘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范本,在这场关乎国运的资源战中,我们已经从一个被动的规则追随者,转变为一个有能力定义新规则的引领者,这块压舱石,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