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引发了不小的风波。原定15分钟的演讲,他硬是讲了一个小时。全程都在指责联合国及其他国家,语气激烈到让人怀疑他是吃了“枪药”。尽管大多数国家碍于他美国总统的身份没敢反驳,还是有少数国家公开批评了他,气得他下台时恼羞成怒。
然而,第二天,克里姆林宫的一条消息曝光,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特朗普的怒火,正是因为中俄签署了一份“史无前例”的能源合作协议。
特朗普失控的背后
按理说,联合国大会的发言时间是有严格规定的,特朗普这次超时四倍,显然违反了规则。整个演讲过程中,他一会儿抱怨这个,一会儿指责那个,好像全世界只有他没问题。
美国媒体的反应也很有意思。福克斯新闻的一个主持人竟然放话,说特朗普要么退出联合国,要么派美军炸掉联合国,这种言论真是让人咋舌。相比之下,其他媒体则较为理性,纷纷分析特朗普可能是情绪失控,猜测他肯定是受到了什么刺激。
最初,大家以为他可能是单纯的个性使然,但后来发现,问题不止如此。特朗普虽然爱出风头,但不太可能在联合国这样重要的场合失控。显然,他这次演讲是为了发泄某种积压的情绪。
中俄签署能源大单
9月24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的公告揭示了特朗普情绪失控的真正原因:中俄在9月初签署了一份石油天然气合作合同。这份合同的规模堪称“史无前例”,尽管具体金额未公开,但协议的内容很明确——它使俄罗斯在遭受国际制裁的情况下,仍能够稳定出口能源,并推动国内相关地区的发展。
西方媒体立刻意识到,克里姆林宫选择在此时公布消息,显然是有意让特朗普难堪。这个消息传递了一个信号:美国的威胁根本不管用。
据悉,签订合同的地点曾多次举办过中俄的能源谈判,这意味着两国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协议的签署并非临时决定,而是早已谋划好的“大招”,只是在适当时机才公布。
美国政策的失败
中俄能源合作协议的签署,直接击破了美国两项重要政策的基础。首先,特朗普推行的高关税政策,原本是想通过限制中国的出口来压制中国经济,但彭博社的报道显示,过去八个月中国的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
许多国家现在都陷入两难境地,既希望保护本国产业,又不敢与中国断绝经济联系,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与中国脱钩。再看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尽管2024年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曾减少了8%,但由于中俄合作协议的签订,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量可能突破600亿立方米,这使得美国的制裁几乎毫无效果。
欧洲各国也开始感到焦虑,尤其是德国和法国,他们私下讨论是否需要重新评估对华和对俄的政策。唯一还在强硬立场上的,是波兰和立陶宛。与此同时,金砖国家也趁机靠近中国,巴西石油公司计划与中国石化合作开发深海油田,南非则增加了从俄罗斯进口化肥。
其实,特朗普这几年加征关税、实施制裁,原本是想通过这些手段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但现在看来,这些政策已经失效。
美国的困境
特朗普或许会试图通过更严厉的技术封锁来挽回局面,比如限制芯片出口,但2024年中国的芯片自主率已显著提高,这种措施的效果也有限。另一个可能的选择是,他想依靠沙特、阿联酋等产油国,但沙特今年已经与中国签署了石油人民币结算协议,这给特朗普的空间也大大缩小。
总的来说,特朗普在联合国的失控,正是因为中俄的合作打破了美国通过“制裁和围堵”来维持世界霸权的幻想。如今全球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若美国继续抱着霸权思维不放,恐怕会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而中俄这一步棋,不仅巩固了两国之间的合作,也给其他国家指明了新道路——他们不再需要看美国的脸色,也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