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没两天,交通运输部也不惯着,十月十号紧急发公告,明说“你收我也收”,从二五年十月起,中国港口直接加码,每净吨收400块,隔半年又涨,三年翻近三倍,管你是美国老板、美国旗、美国建,沾边的都别想跑,老王在货代群里发语音,话糙理不糙,“这年头搬砖都讲对等,谁先抡起锤子,谁就等着挨回锤”。
往年沿海码头最热闹的时候,船老大一根烟能吹三圈,轮机长一口咸菜一口白粥,嘴里念叨着“赚的是辛苦钱”,那时候讲的是“通关提效、服务先行”,小本生意靠的就是船跑得快、货走得顺,谁都信咱自家造船便宜结实,靠得住,码头工人按吨计件,干一票顶仨月工资,哪像现在,一口气多了十几张单子,光港口费一项就够吃俩礼拜泡面。
今年美国那头变了味,打着“重振造船业”的旗号,实则套路深,船只一到港,先按净吨收费,明年涨,后年还涨,2028年顶到每吨140美元,谁都知道这盘棋不是给船东下的,是割全球航运一茬韭菜,数据摆着,2026年十大班轮公司光这个费就多花32亿美元,全球都得跟着肉疼,中远海运集团一个企业就扛一半,谁撑得住,谁先哭出来。
码头工人私下里抱怨,原来一趟航线能赚五万美金,现在光进港手续费就快顶半趟货值,货主不签单,船东死扛,舱位紧张,最后倒霉的还是拉货的和买货的,微信群里流行一句“什么都能涨,工资铁定涨不了”,底层人最怕的不是费高,是没活干,港口排队,船期乱套,老板一气之下换别的航线,原来一票难求,现在一船难下。
网上热搜天天吵,网友恨不得拉清单怼回去,“美国那点造船能力,还敢收别人费”,翻出来,2024年美国商用船才五艘订单,中国一千五百多艘,老外造一条集装箱船要三亿三千万美金,咱这边五千五百万能拿下,工时比别人多一半,设备还得靠进口,真要比,连咱家小厂都比他们强,大家怼得欢,底层人没空吵,心里明白,费收得再狠,最先受伤的还是自家饭碗。
上头动静越来越大,《价格法修正草案》摆台面上,明着喊“价格管控”,实地谁管得住,码头企业照样钻空子,港口费、码头费、操作费层层加,货代公司跟着抬价,谁敢投诉谁就被冷处理,货主只能认栽,去年平均一单清关成本涨了30%,有人吐槽“这行就是见缝插针薅羊毛”,监管来了才象征性调一调,风头一过还不是照旧割。
对比早几年,老码头人还记得,那会儿讲究的是“合作共赢”,一票货能分三家钱,大家都乐呵,政策是政策,底下有空间,利润能留一半在本地,现在,政策一刀切,利润线被港口费、生生剥了一层皮,船东跑路,货代跑路,连老工人都说“这年头干活不如回家种地”。
新规一出,洛杉矶港管委会直接说了,航线要缩,要变,能不来中国船就不来,实际谁都明白,货运最终还是得有人搬,船路再改,成本还是要转到美国本地消费者头上,这波港口费,谁都在喊“不是我愿意,是你逼的”,可真正埋单的还是买单的,超市涨价、油价跟着上,普通人连夜做预算,家里小孩的牛奶钱都得精打细算。
老王说得明白,“这行水深,坑太多,想不踩坑,最简单的法子就是看清合同、比三家价,能选散货拼船就别一口气全包,遇到临时涨价的,保留证据,直接投诉到市监局,别光在群里骂,真要动真格,还是要用政策撑腰”,老张在旁边补一句,“钱都在别人兜里,咱能做的就是少亏点,不被割两茬”。
天擦黑了,码头边的早点摊收摊,老陈掸了掸裤子,叹气说,“这年头,谁都不容易,干一天算一天,能多留点到兜里,就算没白干”,港口费这事还在发酵,谁都知道,明天还得卷着铺盖继续来,谁都怕,谁都得咬牙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