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牛市,怎么突然变得“斯文”起来了?
没有锣鼓喧天,没有彻夜排队开户,没有茶余饭后人人聊“K线”和“抄底”,更没有朋友圈里天天晒“今日收益”。这轮被寄予厚望的牛市,像一杯温吞水,热得不明显,躁动得也不够彻底。最令人意外的是——场外的年轻人,冷静得可怕。
他们不是不懂。他们刷短视频、看财经博主、听播客,对“牛市”这个词熟得不能再熟。他们甚至相信这轮行情是真的,也知道“早进场早受益”的道理。可问题是——他们就是不进场。
为啥?因为“佛”了。
不是不信股市能涨,而是压根儿不信股市能改变命运。在“低欲望”“躺平”“反内卷”的集体情绪下,许多年轻人早已看淡了“暴富神话”。他们觉得:就算这轮牛市真能翻倍,又能怎样?还不是接着还房贷、养娃、应付996?与其在股市里提心吊胆、情绪过山车,不如点个外卖、打局游戏、看个综艺,至少心情是轻松的。
对他们来说,炒股不是翻身的梯子,而是一场高风险的情绪消耗战。他们宁愿“穷安稳”,也不愿赌上仅有的积蓄去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毕竟,谁还没听过几个“2015年冲进去,最后割肉离场”的故事呢?
可你回看2015年那场大牛市,完全是另一番光景。那时候,很多人兜里可能就几万块,工资不高,存款不多,但眼神里有光。他们敢想:我是不是也能成为“大游资”?我能不能靠股市实现“财务自由”?哪怕只是幻想,也足够让人热血沸腾。
那时候,炒股是“希望”的代名词。年轻人挤在电脑前研究K线,讨论“国家队”动向,连食堂打饭的大妈都在问:“今天你抄底了吗?”全民参与,全民亢奋,哪怕最后有人受伤,但至少——他们热烈地活过。
可如今,年轻人不陪你玩了。
而这,或许正是这一轮牛市最大的“隐患”:没有新鲜血液,光靠场内资金加杠杆,再热闹也只是“自嗨”。现在的主力是谁?是40岁上下的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公司里的“中坚力量”,也是股市里最焦虑、最拼命的那一拨人。
为什么是他们?
因为中年,是个“卖笑”的年纪。
他们要哄父母开心,怕老人担心身体、担心养老;要给孩子做榜样,不敢失业、不敢塌房;要照顾妻子的情绪,房贷车贷、柴米油盐,哪样都不能塌;还要在职场上小心翼翼,对上司点头哈腰,生怕一句话说错就“优化”出局。
生活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压得人喘不过气。而股市,成了他们唯一能自己做主的“战场”。在这里,他们不用看人脸色,可以幻想“一单翻身”,可以梦见“提前退休”,可以在K线跳动中,找回一点点掌控人生的错觉。
所以,中年人炒股,炒的不是钱,是希望,是不甘,是被生活磨平棱角后,最后一口倔强的气。
股市,是中年人的“春药”。不是因为它多性感,而是因为——除了它,他们真的没多少东西可以指望了。
可问题是,靠一群疲惫的中年人撑起的牛市,能走多远?年轻人不进场,市场就少了冲动、少了想象力、少了“无限可能”的气息。没有新散户的接力,长期牛市终究是一场奢望。
社会进步靠谁?终究是靠年轻人。股市的未来,也一样。
当年轻人不再相信“奋斗能改变命运”,当他们连“赌一把”的勇气都没有,那不仅是股市的冷清,更是整个社会情绪的降温。
这一轮牛市不躁动,不是行情不行,而是——人心,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