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尤其是关于欧洲在面对是否对中国加征关税问题时的态度。贝森特回忆起他和特朗普总统一起参加的六国集团(G7)会议时提到,欧洲领导人在谈到是否加入加征中国200%关税的法案时,整个会议室都没有一个人敢发表意见。当他直言问道“在座的各位是否愿意对中国加征200%的二级关税”时,所有欧洲领导人都低下头,仿佛在盯着自己穿了什么鞋。
贝森特的这一番话,无疑透露出了一些深层的政治含义。虽然他可能有些夸大其辞,但其中的几点意思值得认真探讨。
首先,欧洲显然希望在对抗俄罗斯的同时,避免因与中国打关税战而付出过高的代价。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欧盟的战略是集中在某些特定领域与中国竞争,比如加征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税等,而不愿意在所有商品上普遍加征关税。实际上,这一策略与美国的立场有所不同。美国更倾向于与中国全面对抗,而欧盟则希望保持与中国的经贸联系。对于欧盟来说,尽管在某些领域与中国存在竞争,但并不想因为全面关税战而影响到本国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在能源、消费品等重要领域。
再者,贝森特显然是在批评欧洲,指责他们没有勇气与美国一起采取更为激进的经济制裁措施。他认为,美国是勇于对中俄采取强硬措施的国家,而欧洲则是只会发表一些空洞言论,却没有实际行动。贝森特在话语中似乎有意夸大美国的“勇敢”行为,以此为特朗普政府的强硬姿态做背书,甚至有些借机把责任推给了欧洲。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贝森特的批评其实并不完全公正。尽管他批评欧洲“不敢跟上美国的节奏”,实际上,正是美国在某些重要问题上未能跟随欧洲的步伐。比如,欧盟近期通过了对俄的第18轮制裁,这一轮制裁重点打击了俄罗斯的银行业、能源业和军工产业,特别是俄罗斯的“影子舰队”。而美国并没有在同一时间采取同样的制裁措施,甚至在过去的几轮制裁中,美国也未能完全跟上欧盟的步伐。这说明,美国在某些政策上显然没有像他们所批评的那样,始终采取强硬措施。
此外,贝森特所提到的“二级关税”计划,实际上并不如他所说的那么坚决。在对印度的25%“二级关税”计划中,特朗普政府的态度仍然相当模糊。如果美印在贸易谈判中达成协议,莫迪政府做出让步,这项关税几乎肯定会被取消。这一情况清楚地表明,特朗普并不是真的因为俄油问题而惩罚印度,而是因为莫迪政府在贸易谈判中的一些硬性条件没有得到满足。而且,如果特朗普政府真的想要推行“二级关税”法案,它早就应该在参议院中顺利通过,而不是拖到现在。
最重要的是,美国实际上并不愿意因俄油问题而对中国加征“二级关税”。无论是贝森特还是特朗普,他们的言辞中都透露出一种推卸责任的态度。特朗普曾被问及是否会对中国加征额外关税时,他的回答通常是避而不谈,或者表示“未来可能会对中国加征关税”。这种模糊的回答显示出美国在面对与中国升级关税战的实际后果时,缺乏足够的决心。
综上所述,贝森特虽然批评欧洲“不敢对中国加关税”,但实际上是美国自己也在面对与中国全面对抗的复杂性和风险时,选择了避免真正的行动。美国批评欧洲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反应迟缓,但事实是,欧洲在多轮制裁中反倒比美国更为坚定。美国政府若真心要推动“二级关税”法案,早就应该通过,而不是拖到今天。毕竟,在对中国加征关税这件事上,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面临着经济利益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全球供应链的依赖,使得这场关税战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