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舞台上,因各种利益纷争引发的矛盾冲突并不少见,但你能想象吗?如今,一条小小的鳗鱼,竟然让日本和欧盟吵得不可开交。
这场围绕着鳗鱼的“战争”,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5年6月,欧盟召开成员国部长级理事会,决定在华盛顿公约缔约国大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将所有18种鳗鲡列入公约附录二。
这一举措看似普通,却犹如一颗巨石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层浪。华盛顿公约旨在规范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若鳗鲡被列入附录二,其国际贸易将受到严格限制。
日本作为全球最大的鳗鲡消费国,自然坐不住了。每年全球70%的鳗鲡都被日本人吃掉,而这些鳗鲡大多依赖进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鳗鲡养殖国,养殖量占全球80%。一旦欧盟提案通过,日本能进口的鳗鲡总量将大幅压缩,价格也会暴涨,日本人想要畅快地吃鳗鱼饭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同时,我国从事鳗鲡养殖、加工出口的农户和企业也将遭受巨大冲击。
为何欧盟要提出这样的提案呢?这就得从鳗鲡的养殖现状说起。目前,鳗鲡养殖无法实现全人工商业化养殖,主要依赖野外捕捞的幼苗。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野生鳗鲡幼苗的需求日益增加,一场恶性循环正在悄然上演。
野生鳗鲡数量因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恶化而急剧减少,这导致能返回海洋繁殖的成年鳗鲡越来越少,进而使得幼苗数量也随之减少。
然而,人们对鳗鲡的市场需求却并未减少,为了满足需求,养殖户不得不加大对野生鳗鲡幼苗的捕捞力度,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野生鳗鲡种群的萎缩。
以欧洲鳗鲡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日韩养殖户开始采用欧洲鳗鲡苗作为补充,短短不到20年,欧洲鳗鲡的野生种群就萎缩了90%,如今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2018年,亚洲的日本鳗苗也因洋流变化出现捕捞量大幅下降的情况,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甚至催生了鳗苗走私的灰色产业链。
欧盟屡禁不止的鳗苗走私问题,认为现有鳗鲡产业模式严重威胁到欧洲鳗鲡的保护工作,这才决定在华盛顿公约上提出提案,试图加强对鳗鲡的保护。
面对鳗鲡资源日益稀缺的现状,攻克人工繁育难题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多年来,科学家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人们逐渐确定了日本鳗鲡的繁殖地点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还通过注射激素等方式实现了人工授精和幼苗孵化。
但难题依然不少,刚孵化出的柳叶体鳗苗习性独特,以海雪等为食,而不同地区海雪成分不同,难以完全复刻其天然食材。
此外,柳叶体鳗苗在变态发育等阶段也面临诸多问题,人工繁育的鳗苗死亡率高、成本高,产量远不能满足养殖需求,目前距离商业化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鳗鲡的保护,日本和欧盟其实都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只是双方侧重点不同。
欧盟着眼于本土鳗鲡种群极度濒危的现状,急于加强保护;而日本则更考虑国内市场需求,希望拖到人工繁育成熟后再解决问题。这场“口水战”,本质上是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博弈。
中国作为鳗鲡养殖大国,却面临着产业脆弱的困境。此前为履行华盛顿公约要求,取消欧洲鳗鲡制品出口退税,就已导致大批以欧洲鳗鲡苗为主要种苗来源的养殖企业破产。
若18种鳗鲡都被列入附录二,中国鳗鲡养殖和出口规模将急剧萎缩,众多养殖户的生计将受到严重影响。
我国开展鳗鲡人工繁育研究并不晚,但后续进展缓慢,与日本相比,在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方面已逐渐落后。
若日本实现鳗鲡人工繁育的商业化应用,我国养殖户可能面临被压低售价、利润被育苗企业瓜分的局面。
鳗鲡虽小,却引发了国际间的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鳗鲡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日本与欧盟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鳗鲡养殖和出口大国,应高度重视。
一方面,要加强鳗鲡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共同努力,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平衡好物种保护与产业利益的关系。
否则,这条小小的鳗鱼,可能会给我国众多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也会让全球鳗鲡资源保护面临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