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特朗普原本以为中国在关税战中会最先低头,急于寻求“豁免条件”,并认为我们的经济和企业压力足以促使我们尽快求和。然而,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中国不仅没有退让,反而成为全球唯一敢于直面美国,进行回击的国家。更为致命的是,我们的反击速度快且精准,关税、稀土、实体清单等措施如三板斧般迅猛精准地打击了美国的产业和军事工业的命门。几个月后,从日内瓦到伦敦,再到瑞典,美方终于在压力下开始退让,到8月,关税暂停协议签字的那一刻,胜负分明。
要理解美国官员所说的“输”,首先必须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对等关税”,他显得信心十足,认为只要加税,出口商会急于反应,企业的压力将迫使中国求和。事实上,这种想法在白宫内部被视为共识。然而,不久后,中国的一招回击彻底让美国人冷静了下来。中央政府宣布对七类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动不仅仅是加税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掐住了美国产业的命脉。
稀土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原材料,广泛应用于手机、电动车、导弹、战机乃至最先进的光刻机中。而在中重稀土领域,中国几乎占据全球顶级的生产和加工技术。截止2023年,中国重稀土的全球供应占比高达99%,其中精炼稀土占90%。美国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一点,他们的贸易代表在对中国喊话时,虽装作“劝告”的口吻,说我们若长期停止供应,将损害国际声誉,但从未提及美国在芯片、关税和实体清单上的长期打压。
美国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元素公司CEO迈克尔·西尔弗直言,他们被告知需要45天才能获得出口许可证,尽管他早在冬季就加了库存,但他也无法确认是否能撑过45天。更让五角大楼紧张的是,军事承包商的稀土储备几乎为零,甚至有公司表示,无人机和机器人将是未来战争的主力,而他们的供应链已经被彻底切断。这对美国的冲击是立竿见影的。回想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时,我们曾短暂中断稀土供应,尽管日本有一年库存,依然遭受了巨大冲击。美国公司更习惯不囤货,因为稀土过于昂贵,他们宁愿将资金用于其他地方。一旦供应链断裂,对美国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然而,中国的回击并未止步于稀土这一招,而是接连出招。除了稀土管制,我们还对美方商品征收了反制关税,精准打击了美国的农产品、能源和高端制造业出口,同时,还点名封杀那些长期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企业。通过这三招合力打击,中国成功牵制了美国的工业、军工和科技支柱,形成了有效的战略遏制。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美商务部承认,美国消费者支出在2025年上半年出现了18年来的罕见下滑。考虑到消费者支出占美国GDP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美国经济的“米缸”已被掏空。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2010年金融危机时期,当时美国经济几乎处于“二次探底”状态,而如今,关税战让美国经济陷入了困境。阿迪达斯、宝洁等日常品牌已经向投资者公开表示,由于关税影响,他们只能涨价。沃尔玛和美泰也早早发出预警,家具、电器和玩具等价格纷纷上涨。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也计算出,现行关税政策每年让美国GDP缩水115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家庭一年损失2400美元可支配收入。
关税战的最大受害者无疑是美国汽车行业。福特、通用和斯泰兰蒂斯三大汽车巨头已经在财报中明确表示,由于关税问题,他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福特在第二季度亏损8亿美元,这是自2023年以来首次季度亏损;通用损失最多达11亿美元;斯泰兰蒂斯也损失了3.5亿美元。三家车企合计预计全年将损失70亿美元利润。特朗普可能未曾预见到,关税战不仅没有让中国先投降,反而是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首当其冲地遭遇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多重打击,美方的谈判态度终于有所松动。2025年4月22日,特朗普在记者面前罕见地承认,关税“确实太高”,并表示一旦达成协议,关税将“大幅下降”。美财长贝森特也公开表示,高关税“不可持续”,当前的僵局“难以为继”。特朗普曾一度吹嘘与墨西哥、日本和欧盟的“进展”,然而墨西哥总统辛鲍姆直接回应称,与特朗普的通话只是“提出了些论点”,并未达成任何实际共识。
在两面压力下,5月的日内瓦谈判上,美方首次提出关税减免的条件。这一转弯显然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政治上的大挑战,意味着他们必须承认“中国先求和”的假设已经完全破产。接下来的伦敦和瑞典会谈中,双方的讨论逐渐深入。美方在压力下开始考虑通过关税让步换取稀土出口恢复,而中国的立场很明确:可以谈,但必须是对等的、成比例的减免。
最终,在2025年8月12日,关税暂停协议正式签署,暂停24%的关税90天,保留10%的基准税率。协议的签署显示出,美国在这场博弈中未能迫使中国低头,反而在关税问题上做出了让步。这也表明,全球化的产业链无法轻易绕开中国,特别是在稀土等关键领域。因此,与其继续实施损害双方的关税政策,美国不如采取修正政策,简化程序,提升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