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不少中小企业虽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但受企业规模小、抵押物不足等因素影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金堂县市场监管局在开展蹲点服务“立园满园”过程中, 针对企业难点,创新推出“质量增信+”融资模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品牌价值、创新能力等“软实力”可以作为银行融资增信的关键要素,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享受到更多“质量红利”。
没想到
质量信用“贷”来真金白银
“确实没有想到,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我们申请后仅一个月,1000万元的贷款就到账了,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四川兴辉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辉腾”)总经理文海感叹。
兴辉腾是一家集市政管材、管件研发、制造、销售、安装为一体的综合性、环保绿色建材生产企业,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该企业计划对落后的产能进行升级,并针对市场需求着重研发大口径、高压力的塑料复合管道,但存在100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因为企业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已将房产进行抵押,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让企业十分头痛。“因为资金问题,我们不仅研发工作进展缓慢,大的项目也不敢接,企业发展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文海回忆说。
“及时雨”来得很快,在金堂县市场监管局蹲点服务“立园满园”过程中,文海了解到,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正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和多家银行试点推行“质量增信+”融资模式,可以将企业的技术和质量作为增信依据。于是他第一时间了解相关流程,并对照《金堂县质量融资增信要素表》的40项指标进行自查,发现符合相关要求,就尝试着申请,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
“原本我们预计只能贷款500万元左右,但在质量要素增信加持下,获批额度达到了1000万元,并且利率比常规贷款降低了0.6个百分点。没想到企业看不见的‘质量资产’也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文海表示,有了这笔贷款,企业大口径、高压力的研发项目速度加快,预计本年度将完成并实现产品面市,可帮助企业增加3000万元左右的销售收入。
解难题
推动企业质量建设良性循环
兴辉腾用质量信用“贷”来真金白银的经历,也是成都市市场监管领域蹲点服务“立园满园”,破解企业发展难点痛点的生动写照。
“我们在园区走访调研时发现,不少企业在质量品牌、技术创新、标准制定、知识产权等方面投入巨大,形成了宝贵的‘质量信用’资产,但因为这类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的特点,导致其融资存在困难。”金堂县市场监管局标计质量室主任吴昕洁介绍。在收集企业困难需求后,经过与当地金融机构多次沟通探索,金堂县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出“质量增信+”融资模式。依托该模式,金融机构无需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通过将企业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创新等40项质量增信因子评估结果直接嵌入已有的信贷产品授信过程中,与企业其他数据融合计算,从而提升优质企业授信额度。
质量好不好,不能仅靠企业“自卖自夸”,要经过多部门合规审查、质量要素严格赋分等环节。“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的40项具有‘含金量’的指标,有助于银行更加全面精准地评估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而双向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和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工商银行金堂支行副行长秦莉表示。
据了解,截至2025年7月底,当地前期参与试点的9家金融机构已通过该模式发放贷款160余笔,总金额达11.27亿元,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额度低等实际问题。同时,这种创新模式也推动企业质量建设的良性循环——企业通过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获得更高融资额度,而融资支持又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强质量建设,推动实现“政府培育质量、企业重视质量、金融机构认可质量”的良好格局。
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发展。据了解,今年7月,成都市市场监管领域蹲点服务“立园满园”行动正式启动,聚焦“3+22+N”产业园区,围绕注册审批、质量技术、知识产权、食品药品4类重点领域,闭环解决一批园区企业发展诉求,分类推出一批市场监管赋能园区事项。 截至目前,成都市市场监管局11个片区工作队前往31个园区开展了33次走访调研,已解决企业困难问题52个,助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谢夏冬 图片 谢夏冬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王淇 审核 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