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8月,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掌控全球84%的钨产量,美国仅占0.8%。这种差距,比稀土控制更加悬殊。
当美国F-35战机的发动机叶片、M1坦克的穿甲弹、全球90%的高端芯片生产线都离不开这种"工业牙齿"时,供应链安全能否继续保障都成了问题。
美国对于这一事件该如何应对?中国掌握这一关键矿物怎么应用?
作者-常
当'工业牙齿'开始咬人:84%的绝对控制有多可怕
钨,这个让平头百姓听起来陌生的名字,然而正在成为美国的危机。
你可能想不到,桌上那支钨丝灯泡里的细丝,与美军最先进的武器系统使用的是同一种金属。
更让人震撼的是,从F-35战斗机的发动机涡轮叶片,到M1主战坦克的穿甲弹头,再到芯片制造中最关键的连接导线,都离不开这种被称为"工业牙齿"的金属。
2025年7月3日,中国商务部一纸公文,让全球军工产业瞬间紧张起来。
新的出口管制清单上,钨榜上有名。
这个决定的威力,24小时内就显现了出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钨价飙升120%。
波音公司紧急召开董事会,讨论F-15EX交付计划的调整问题。原因很简单:库存的高纯度钨制品,最多只能维持60天生产。
德国西门子的情况更加糟糕。
这家工业巨头在给股东的报告中承认,他们的燃气轮机项目可能面临停产风险。
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也坐不住了。半导体生产线上,钨制的微细导线是不可替代的关键部件。
没有了中国的钨供应,全球90%以上的高端芯片产线都可能停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对钨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35%。
更要命的是,在高端钨制品领域,这个数字接近100%。
从卖矿石到定规则:中国如何完成史上最华丽转身
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回到40年前,中国确实只是一个"卖矿石"的国家。
那时候,我们挖出钨矿,低价卖给西方,他们加工成高端产品,再高价卖回给我们。这就是典型的"微笑曲线"底端。
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前后。
当时,国家发改委制定了一个看似普通的产业规划。
这个规划的核心思想很简单:不能只卖原料,要掌握整个产业链。
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
首先是技术突破。
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攻克了钨粉末冶金、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
10年时间,中国不仅掌握了钨的开采技术,还拿下了精炼、加工、制品的全套工艺。
更重要的是产业政策的引导。
2024年出台的《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严格控制钨矿开采总量。
这个政策的深层含义很明确:不再无序开采,要精打细算。
与此同时,各大钨企开始"抱团取暖"。
江西钨业、厦门钨业、中钨高新等企业,联手制定行业标准,共同开发高端应用技术。
最关键的一步是建立出口管制体系。
从2023年开始,钨被正式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
到了2025年,中国商务部进一步完善了出口许可制度,实现了从原料到中间产品再到核心零部件的全链条监管。
这套组合拳的威力,连美国人都不得不佩服。
从资源优势到技术优势,再到规则制定权,中国走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升级之路。
一个政策让全球军工停摆:钨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中国的这记重拳,打得西方措手不及。
华盛顿的反应是最快的。
8月12日,美国国防部紧急启动"关键矿产战略储备项目",拨款50亿美元,派遣勘探队前往非洲、南美寻找新矿源。
但刚果(金)的政局动荡,勘探队刚到就遇到了武装冲突。
南美的环保组织更是"热情",秘鲁的一个钨矿项目,光是环评就被拖了两年多。
即使找到了矿,问题也不小。
更要命的是成本问题。
美国本土开采钨矿的成本,是中国的3-4倍。
就算不计成本开采,产能也远远不够。
美国2023年的钨产量只有5000吨,而中国是6.7万吨。
这种差距,不是砸钱就能短期内弥补的。
欧洲的情况更加尴尬。
德国、法国这些工业强国,在钨资源方面几乎是"白纸一张"。
日本和韩国的反应最为激烈。
日本经产省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钨替代技术的可行性。
但专家们给出的答案很残酷:钨的熔点高达3422℃,密度和硬度都极高,目前没有任何材料能够完全替代。
韩国的情况更糟。
三星和SK海力士储备的钨制品,按照目前的生产速度,最多能维持45天。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不得不派出特使,前往北京进行"紧急磋商"。
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的"曲线救国"策略。
他们试图通过越南、墨西哥等国家,绕道采购中国的钨产品。
但中国商务部的新规堵死了这条路:穿透式监管覆盖所有中间产品。
不管你怎么转手,只要是中国的钨,都要经过严格审批。
得供应链者得天下:谁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王者
钨只是开始,不是结束。
在钨之后,中国还在悄悄布局其他关键矿物。
铟、镓、锗、碲,这些听起来像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名字,正在被一个个地放进中国的"重点监管工具箱"。
每一个金属,都对应着一个关键产业。
锗和镓用于光通信和半导体,铟是制造屏幕和触摸板的核心材料,碲则是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心脏"。
当这些牌一张张打出来,形成一套"组合拳"的时候,西方几乎找不到有效的破解办法。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深刻的变化。
过去,中国拼的是资源、是汗水,卖的是矿石、是衬衫。
现在和未来,中国要保护好自己的资源,卖的是技术、是标准、是高端制成品。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刊文承认:"中国已经从'世界工厂'进化为'规则制定者'。"
更深层的变化是全球产业链格局的重构。
过去那种西方掌握技术、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料的模式,正在被颠覆。
欧盟委员会不得不承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产业安全的定义。"
他们正在制定《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试图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但现实很残酷。
即使欧盟全力投入,重建独立供应链的时间也要15年以上,投资规模将超过2000亿欧元。
而且,这还不包括技术追赶的时间和成本。
日本已经开始行动了。
他们与澳大利亚签署了《关键矿物合作协议》,计划在澳洲建立钨加工基地。
但专家估算,这个项目至少需要12年才能形成规模化产能。
未来的博弈,不会在谈判桌上吵吵嚷嚷,而是在这些看不见的产业链深处,无声无息地进行。
谁的供应链更完整、更稳固,谁的政策工具箱更丰富,谁能沉得住气,谁就能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说得很直白:"得供应链者得天下,这就是新时代的铁律。"
这句话,或许就是对这场博弈最好的总结。
结语
这场博弈的本质,不在于谁更强硬,而在于谁能掌握产业链的最底层逻辑。
未来十年,"得供应链者得天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铁律。中国的战略布局,正在重写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
面对这样的变局,你认为哪个环节最关键?欢迎分享你的观察。
信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