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家名为Marathon Fusion的初创公司突然引爆全球金融市场。 2025年7月,这家仅成立两年的小公司宣称破解了千年炼金术密码,利用核聚变反应堆将汞转化为黄金,单座电厂年产黄金可达5吨,价值约38亿元人民币,与发电收入相当。
消息一出,国际金价应声四连跌,7月28日现货黄金价格砸至3301美元/盎司,国内金店牌价跌破每克千元关口。
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司仅有12名员工,2023年由两名30岁的创始人成立。 团队背景看似单薄,却已融资590万美元私人投资,并拿到美国政府近400万美元拨款。
他们的核心理论发表于一篇未经同行评议的论文:将汞-198同位素塞进核聚变反应堆的“增殖包层”,用14兆电子伏特的高能中子轰击它,64小时后衰变成稳定的金-197,也就是纯正的黄金。
核聚变反应堆在发电时会产生大量中子,传统设计用这些中子轰击锂材料来生产氚燃料。 而Marathon的方案相当于在反应堆夹层里“加塞”汞原料,号称不影响发电效率,还能白赚黄金。
按他们的测算,一座发电功率1吉瓦(相当于100万千瓦)的核聚变电站,一年能“顺便”产出5000公斤黄金。 以当前金价折算,这笔额外收入几乎与卖电收益持平。
但掀开理论外衣,现实褶皱里全是尖锐的硬伤。 首要问题是原料成本。 天然汞中仅有约10%是能转化的汞-198,提纯这种同位素目前每毫克成本高达1.5万美元。
Marathon声称未来能把成本压到每公斤2.4美元,但这一目标需要颠覆现有同位素分离技术,如同再造一台浓缩铀离心机。
中子轰击过程中,其他汞同位素可能生成放射性金同位素(如半衰期6.2天的金-198)。 这意味着产出的黄金自带“核辐射Debuff”,必须封存在铅罐中冷藏14到18年,待放射性衰变至安全水平才能使用。 而全球至今尚无核监管机构制定“人造黄金”的安全标准。
工程化障碍更是雪上加霜。 核聚变技术本身尚未跨越商业化门槛,目前全球所有实验堆的能量产出仍低于输入能量。
即便最乐观的行业预测,商用核聚变电厂也要等到2030年代中期才可能落地。
7月22日论文发布后,华尔街对冲基金同步抛售黄金期货,金价四天内暴跌4%。 这场异动恰逢另两则敏感消息:一是特朗普施压美联储降息,二是高盛突然下调金价预期。
市场同时流传“中国央行暗囤5000吨黄金”的传闻,尽管中国官方公布的储备量仅为2298吨。
全球央行已连续三年增持黄金超千吨,2024年购金量突破1136吨,创55年新高。 其中中国央行连续8个月增持,若5000吨传闻属实,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黄金储备国。
与此同时,美国正背负37万亿美元国债,连沙特石油交易都开始接受人民币结算。 黄金作为“去美元化”的硬通货,直接威胁美元霸权根基。
1933年,罗斯福签署总统令强制收缴民间黄金时,美国政府同样宣传“炼金术突破在即”。
而今天Marathon的技术背景引发更多质疑:其科学顾问团队包含比尔·盖茨投资的Commonwealth Fusion前任高管,公司创始人与华尔街资本关系密切。 美国前美联储顾问杰弗里曾直言:“当美元信用崩塌时,黄金永远是头号假想敌。 ”
人造黄金的经济账同样经不起推敲。 日本科学家早用粒子加速器造出过黄金,但每克成本超10万美元,远高于市价。
Marathon声称其技术能将成本压到500美元/盎司,但这需依赖每度电0.1元以下的电价,比三峡水电成本低三倍。
现实是,南非最深金矿已挖到地下4000米,开采成本飙至1800美元/盎司,金价仍稳站3300美元高位。
技术瓶颈与地缘博弈的交织中,新兴国家正用黄金构筑金融防线。 土耳其用黄金交换伊朗天然气,印度以卢比结算俄罗斯原油。
中国未公开的黄金储备,实质是为人民币国际化穿上“防弹衣”。 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2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升至12.8%,较三年前翻倍。
当前全球年矿产黄金3500吨,而Marathon单座电厂年产5吨仅占0.14%。 即便未来建成20座同类电厂,年产量不过百吨,不及各国央行一年采购量的
十分
之一。 金价波动背后,真正的推手是对37万亿美元美债的信任危机。
金融暗流下,Marathon的“炼金术”更像精准投放的金融武器。 该公司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们最大的突破不是技术,而是改变了聚变电站的经济模型。 ”
但翻阅其官网可发现,公司核心业务仍标注为“聚变工程设计服务”,黄金计划被归入“远期衍生应用”。
2298吨公开储量背后,是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构建的全球最大实物黄金交割体系。 2024年上半年,该所黄金交割量占全球62%,伦敦交易所份额首度跌破30%。
中国央行通过“离岸储备池”模式,将部分黄金存放于瑞士、南非等地的合作金库,规避政治风险。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科学家指出:早在2025年初,大型强子对撞机就观察到铅原子碰撞产生金原子的现象,但每次仅生成几个原子。
规模化生产黄金需要102?量级的中子通量,相当于把整个撒哈拉沙漠的沙粒精确瞄准每粒汞原子。
2025年7月,当金价因“人造黄金”消息暴跌时,迪拜金店出现中东富豪单笔购入1吨金条的纪录。 店员转述客户原话:“哪怕核聚变真能造金,我也只信地里挖出来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