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中心城低密土地已成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当风貌保护与现代居住的平衡成为行业共同课题,7月26日开放的士林润园示范区,用实景给出了答案。这座由南房集团与华润置地联袂打造的纯合院项目,将历史文脉的厚重与现代居住的精度融为一体,填补了上海中心城纯合院风貌的市场空白,更以顶阶产品力定义了当代风貌别墅新标杆。
双匠合力,以顶阶产品力立序当代风貌别墅
走进士林润园,便能感受到国央企巨头的基因互补优势。这种优势不是简单的品牌叠加,而是在地智慧与高端营造的精准互补。
南房集团深耕上海近30年,是城市更新与风貌保护的“在地专家”,懂老城厢街巷肌理与历史文脉延续之道;华润置地在高端住宅开发领域经验丰富,深谙高净值人群居住需求。这种合力,让项目避开“复古牺牲舒适”“现代割裂文脉”的极端。
合院形态,让“士族基因”住进现代生活
在上海高端居住市场,“顶豪标杆”的讨论里,新天地大平层始终是绕不开的选项。但士林润园示范区开放后,这座中心城纯合院项目,显然给塔尖人群提供了新答案。作为市场观察者能清晰感受到,它没有复制现有豪宅的路径,而是以风貌合院这一“新物种”破局,既带着风貌别墅独有的文化厚重,又彻底丢掉传统风貌建筑“居住不便”的包袱,让文化底蕴与现代舒适真正站在了同一维度。
建筑设计由“中式合院引领者”蒋愈操刀,从根源上奠定了项目的人文底色。103户合院被划分为10个组团,“大德里”“怡兴里”等名字均源自老城厢历史地名,延续“士族林立”的记忆。
户型设计则彻底打破对传统合院的刻板印象。210至500平方米的空间里,“高墙围合” 保证了私密感,“庭院+露台”又提供了多元活动场景,传统形制与现代需求在此找到平衡。
定制化细节更显巧思。复刻石库门“随墙门”,门楣匾额可按家族文化定制题字,让家族精神有了实体载体;35组石库门头、44个外立面构件涵盖街店式、江南民居式等风格,像一座“风貌博物馆”却毫不刻意。
非遗工艺,让“老手艺”有了当代生命力
在示范区里,最让人惊叹的不是“奢华材料”,而是非遗工艺的“当代转译”。比如青红砖墙没有用机器批量生产,而是由十年工龄的匠人用“荷兰式砌法+中式梅花丁”混合砌筑,选砖、浸浆、挂线、剁灰、磨缝五道工序下来,墙面触感细腻却不脆弱;非遗“元宝缝”砖缝更是堪称“毫米级匠心”,匠人用秘方砂浆注入,经历梅雨季、伏天暴晒的自然考验,误差控制在2mm内,单条缝耗时两个月,触摸时能感受到弧度的均匀,却完全不影响墙体的坚固性。
这些工艺不是 “为了非遗而非遗”,而是找到了实用与文化的平衡点。水刷石墙面用 “洗三磨三”工艺处理,既保留了老墙的颗粒感,又增加了防酸防潮功能;清水砖墙的砌筑工艺,让建筑既符合风貌要求,又能适应现代居住的保温、隔音需求。当“老手艺”解决了新问题,历史自然就“活”了起来。
傅厚民样板间及会所,平衡东方意境与现代需求
傅厚民操刀的样板间,让“历史与现代”融入生活。室内高挑天花板与宽阔客厅令空间开阔,合理布局让功能区独立又相连。
餐厅融合老上海元素,圆形餐桌与橘色皮质餐椅现代有活力,水晶吊灯灵感源自玉兰花,融入地域特色。复古简约家具装饰自然融入,避免繁复,契合现代需求。正如傅厚民所言,这里的文化“活在日常里”。
会所复古简约的家具和细节装饰,在空间中自然融入,同时避免过度繁复。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契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园林景观,让“八百年故事”变成可漫步的诗
朱育帆团队设计的“润园八景”,是“景观即文化”的最佳诠释。它没有复刻古园形制,而是截取8个历史片段,用现代语言重新表达。
比如,“拄颊映”对应明代董其昌的拄颊山房,用枣树造景呼应“董公手植枣树”的旧事,藤蔓缠绕的花架则暗喻文化传承;“申之华” 用“帝王黑”奢石拼出玉兰花造型,旁边保留百年广玉兰古树,石材的“永恒”与古树的“生长”形成对话。
漫步其中会发现,这些景观不是“只可远观”的摆设:亭桥街的廊架能遮阳避雨,小桥头的水景可供休憩,历史典故变成了可体验的生活场景,这才是“园林诗学”的当代意义。
不止是“稀缺”,更是“不可复制的生活范式”
看完士林润园示范区,最深刻的感受是:它的价值不止于“中心城纯合院”的稀缺标签,更在于创造了一种“新居住范式”。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上海不缺高端住宅,但缺“有灵魂”的高端住宅。士林润园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用扎实的产品力证明,中心城低密生活不必牺牲现代舒适,风貌保护也不必困于符号复刻。当103栋合院在黄浦老城厢扎根,当非遗工艺在日常居住中焕发新生,它早已超越了“项目”的范畴,而是上海对“如何在历史文脉中造好房子”的回答,也是给高净值人群的一份“理想生活答卷”。
目前示范区已开放,从清水砖墙的肌理到“润园八景”的意境,从傅厚民样板间的细节到会所的社交场景,实景呈现的产品力远比文字更有说服力。对于追求“城心低密 +文化共鸣+现代舒适”的人来说,士林润园或许就是那个“不必妥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