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底气”究竟来源何处?表面上看,印度似乎在俄乌冲突中通过倒卖俄罗斯石油赚得盆满钵满,并在与中国的稀土问题上高调施压。印度高层曾公开警告,若中国停止向印度供应稀土,印度的汽车产业将面临巨大损失。乍看之下,似乎是印度在向中国求助,但其强硬的态度反而让人觉得,似乎是中国在向印度低头。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印度敢于如此大声叫嚣呢?
印度如何倒卖俄罗斯石油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与欧洲的能源交易断裂,欧洲市场上原油需求骤降,这为印度提供了一个“套利”的机会。由于俄罗斯原油供应量减少,价格变得相对便宜,而欧洲则因无法获得俄罗斯石油导致价格上涨。印度迅速看准这一市场差价,从2022年起,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进口量从原来的1%猛增至40%,日均进口量更是暴增1000%以上。
印度将这些原油经过精炼后,生产出柴油和航空燃油,并重新贴上标签,通过苏伊士运河等渠道转售给欧美国家,包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这些国家因受到对俄罗斯的制裁无法直接购买俄罗斯原油。通过这一低买高卖的模式,印度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西方媒体甚至称印度为“欧洲的炼油中心”。
然而,印度的好运并未持续太久。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购买俄罗斯原油的国家征收100%的二级关税,北约也对印度发出警告,表示如果继续参与这一行为,将面临严厉制裁。面对如此强大的国际压力,印度迅速调整策略,开始从沙特、阿联酋、伊拉克等波斯湾国家采购石油,以填补俄罗斯原油市场空缺。虽然印度看似从容应对,但实际上其“倒卖”俄罗斯石油的黄金时代已经宣告结束。
印度为何向中国索要稀土
在石油渠道受限的情况下,印度的注意力转向了稀土。近期,印度就稀土问题向中国提出了要求,这一行动的背后,正是由于中国加强了稀土出口管制,导致一些依赖进口的国家遭受了供应链压力,印度正是其中之一。
稀土,尤其是镝、铽等重稀土元素,在新能源、军工、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是全球稀土的主产国,70%的稀土储量和90%的精炼产能都掌握在中国手中。近年来,随着中国对稀土的管控力度逐渐加大,全球多个依赖稀土进口的国家,包括印度,都感受到了供应的不确定性。尽管印度也拥有一定的稀土资源,但其资源主要是轻稀土,重稀土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印度长期依赖从中国进口。
与此同时,印度宣布将投资500亿卢比,启动“国家关键矿产使命”,力图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提高国内稀土开采和精炼能力。然而,尽管印度提出了雄心壮志,现实却是印度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目前,印度国有的稀土企业(IREL)矿石的回收率仅为60%,远低于中国的85%。同时,印度的精炼能力仅为中国的5%,90%的稀土矿石仍需要运往中国加工后再以高价回购。这一系列挑战让印度的“脱钩”计划显得异常艰难。
印度的“底气”从何而来
那么,印度为何敢在此时对中国施压呢?答案或许在于其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资源优势。作为一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国家,印度处于印度洋的核心地带,控制着全球航运的重要通道。此外,印度也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使得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历史上,印度曾在殖民时期为英国贡献了大量财富。尽管印巴分治使得印度丧失了部分领土,但其核心区域的战略位置并未改变。因此,在冷战时期,印度成为了美苏争夺的关键角色,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时常变动,而中国在此时却与两国发生了较大的摩擦。这种历史背景使得印度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底气,成为世界上的重要大国。
然而,印度的这一自信往往是片面的。就像它在稀土领域的困境一样,尽管印度拥有大量的稀土资源,但却无法突破中国在技术和精炼能力上的壁垒。中国掌握着大量的专利技术,并且拥有全球85%的精炼产能,这使得印度即便拥有资源,也无法真正脱离对中国的依赖。
此外,印度尝试在美俄之间“骑墙”以获取利益,却低估了制裁的连锁反应。欧盟已经将印度船只列入管制名单,悬挂印度国旗的油轮也面临着航运被冻结的风险。印度的真正问题,不在于缺少石油供应链或稀土技术,而在于其缺乏脚踏实地、稳健发展的能力,这也是印度至今未能实现真正自给自足的根本原因。
总体来看,印度虽然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战略位置和资源优势,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依然深深依赖中国的支持。印度的“底气”或许来源于其地理优势和过去的历史成就,但在面对现实的挑战时,这些优势并不足以支撑它真正摆脱对中国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