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价值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协议,让香港豪门、华尔街巨头与大国意志在巴拿马运河的咽喉要道上激烈碰撞。
7月27日,一个看似普通的商业谈判截止日,却因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命运而成为全球焦点。就在谈判期限逼近之际,中远海运集团突然被邀请加入贝莱德和地中海航运(MSC)组成的财团,共同收购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的全球港口资产。
这场交易的核心筹码——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扼守着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航运咽喉。全球24%的集装箱运输必经于此,其中中国商船占比高达21%。当资本博弈触及国家战略命脉,一场商业交易已演变为大国实力的对话。
运河咽喉的战略价值
这条仅50多公里长的人工水道,承载着远超其物理长度的战略分量。巴拿马运河控制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每年约有1.4万艘船只穿梭其间。对中国而言,这条水道更是经济命脉——中国外贸的五分之一需经此运输,从大豆、石油到电子产品,无不依赖这条通道。
长和集团待售的43个全球港口资产中,最关键的正是位于巴拿马运河东西两端的“收费站”——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座港口拥有直至2047年的特许经营权,实际掌控着船舶进出运河的命门。
港口即权力。一旦这些战略节点落入美国资本手中,中国商船在特殊时期或面临“技术性卡壳”风险——无论是高额“进港费”还是歧视性调度,都将直接威胁中国供应链安全。这绝非单纯商业行为,而是国家核心利益的博弈。
交易风波的时间线
这场牵动国际神经的交易始于今年3月4日。长和深夜发布公告,宣布与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以228亿美元出售旗下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
消息立即引发震荡。香港《大公报》连发多篇评论,直斥交易“漠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3月13日,国务院港澳办官网罕见转载其中一篇题为《莫天真 勿糊涂》的评论,强调“有关企业当三思”。
随后两任香港特首相继表态。梁振英在社交媒体直言:“也许香港被外国管治太久了,有些香港商人误信‘商人无祖国’。”次日,李家超强调“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5月,中国商务部正式亮剑,声明将依法审查交易,“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6月27日,李泽钜突遭香港特首顾问团除名,被外界解读为事件的政治余震。
中方强硬介入的底牌
当交易各方以为风波渐息之际,中方在7月打出决定性底牌——要求中远必须参与港口运营。这一要求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中远海运作为全球航运巨头,运营船队综合运力1.3亿载重吨,排名世界第一。其参与不仅能保障中国航运利益,更能通过“航运+港口”的全球闭环,大幅提升供应链效率。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干预,而是对国家经济命脉的守护。”一位航运分析师点明要害,“当中国五分之一的外贸命脉可能被人掐住,这已触及国家核心利益的红线”。中方需要的不是参股合作,而是对关键节点的实质控制权,以消除任何潜在隐患。
贝莱德的妥协与算计
面对中方压力,贝莱德财团不得不调整策略。这个由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11.6万亿美元)和全球第二大航运公司组成的联盟,曾尝试各种规避方案。
最初,贝莱德试图让瑞士的MSC出面控股51%,自己则隐身幕后持股49%。后又计划剥离中方最敏感的巴拿马两港,先行交易其余41个港口。但这些“换马甲”策略被中方一眼识破。
贝莱德最终被迫让步,邀请中远以平等股东身份加入。据知情人士透露,中远将获得关键否决权,对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享有一票否决权。更意味深长的是,贝莱德还将开放长和积累20年的智能码头管理系统,使其受中国《网络安全法》约束。这种让步,实则是美资财团在政治现实下的无奈选择。
国际规则的重塑时刻
这场博弈远超出商业交易的范畴,成为国际规则重塑的鲜活案例。美国过去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资收购港口,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德国汉堡港便是前车之鉴。
当中远2008年接手比雷埃夫斯港时,美国曾宣称威胁欧洲安全。但现实是,中方运营后该港货物吞吐量十年增长7倍,从欧洲排名靠后跃升为地中海核心枢纽。希腊政府与民众均高度认可中方管理能力。
如今,中方以同样逻辑介入巴拿马港口交易,堪称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强势回应传递出清晰信号:在涉及国家战略资源的交易中,国际规则不应由单一国家制定,国家安全已成为不容谈判的底线。
未终局的博弈棋局
随着7月27日谈判期限逼近,各方仍在进行最后博弈。可能的结局路径逐渐清晰:
最理想的是中远顺利入股并获得关键否决权,形成三方共赢格局——李嘉诚成功套现,贝莱德和MSC分得利益,中方守住核心命脉。其次是谈判延期,各方继续拉锯,但主动权已向中方倾斜。最坏则是交易流产,各方承受巨额损失。
微妙的是,巴拿马政府在中美间谨慎平衡。虽然7月13日至18日与美国举行“巴拿马极限2025”联合军演,展示“保卫运河”姿态,但同时也表示“合同就是合同”,并未完全倒向美国。
值得玩味的是,长和系公告始终强调“此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这既是对市场信心的维护,也是对现实压力的妥协。
中远海运最终可能获得约33.3%的股权和关键否决权,任何重大决策将需要三方一致同意。巴拿马政府近期拒绝美国船只免费通行的举动,被航运界视为中国“一带一路”港口合作影响力增强的信号。
巴拿马运河的棋局尚未终局,但大国角力的新变化,已然在波涛中浮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