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尊礼,百礼之会,非酒不行,酒以成礼。”近日,关于中国酒文化的探讨,“诗酒陶情”创始人吕咸逊分享观点时提到,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杯盏之间流转的不只是酒之醇香,更有规矩、礼待、风格之千年儒家风度。
据介绍,诗酒陶情酒的名字源于三孔之一的孔府。孔府东花厅即悬挂着“诗酒陶情”匾额。据记载,该匾额为清代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于1816年题写,两侧对联“酒渴诗狂啸傲且随今日境,花晨月夕风光仍是昔年春”进一步呼应了“诗酒陶情”的意境,展现了孔府主人在诗酒相伴中寄情山水、延续先祖文化传统的雅致生活。
这一匾额的题写背景与孔府作为“天下第一家”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既是对个人志趣的表达,也暗含了对儒家“礼乐”精神的传承。
吕咸逊提到,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框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礼义之范,奠定了中华民族对外的精神底色。同样,具体到饮酒这件事上,儒家也有着深刻的见解,字字珠玑,足以劝诫后人。
比如,《论语·子罕》中有言:“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孔子把“不为酒困”看作是人的一生必须做到的四件大事之一,是和忠、孝、悌一样重要的道德规范。再有《论语·乡党》中所言:“惟酒无量,不及乱”。是说酒量大小因人而异,不可贪杯,不可竞酒,要把握好度。更有一些儒家言论提到酒中见德行,酒中见人品,酒中悟诗文等涵义。
吕咸逊表示,“诗酒陶情”则是儒家文化对于酒最高境界的解答,是诗与酒与情致三相呼应的升华效果。整体来看,“诗酒陶情”四字蕴含着儒家思想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通透与意趣,也体现着儒家贵乎适度,推崇饮酒不狂饮失态,不刻意耽迷的从容气度。
拆解来看,“诗酒”二字点明酒中承载的文脉精神、风雅基因,文心载道,以酒成礼;“陶”字一语双关,尽显儒家修身智慧,淬炼心性,君子品格;“情”字破礼教刻板印象,彰显儒家对人性本真的尊重,同时不忘礼乐精神的传承。
据介绍,2024年1月30日,“诗酒陶情,出众酱香——诗酒陶情专家品评会”在北京举办,包括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 (副院长)、国家酒类品质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德良在内的行业专家对诗酒陶情酒进行专业品评,最终给出了“微黄透明,酱香突出,花果香,曲香明显,酒体醇和,诸味协调,后味长,空杯留香持久,酱香风味典型”的综合品评意见,细细品酌,酱香清雅、绵柔协调的口感使人如入诗意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