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我问你个问题,你觉得中国稀土资源多不多?可能你会随口说,多啊,新闻老提“稀土大国”。我昨天把资源储量和实际消耗量的数据扒了一遍,结果让我心里有点堵得慌。储量虽然还是“全球第一”,但照现在的挖法、用法、浪费法,“大国”这个头衔还能戴多久?
说实话,我第一次认真查关于稀土的“家底”,就感觉和那些被掏空的矿区一样,心里空落落的。“2020年,中国稀土储量全球占比36.7%,但产量却占到世界的58.3%。”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字,怎么翻都一个意思:咱手里资源确实不少,但这么大比例的开采消耗,留给子孙的是个问号。而且,别觉得这是光今年挖得多,放眼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稀土就没歇过,甚至长期单方面“供应世界”,价格比白菜还便宜。这事让人尴尬:被夸“稀土大国”的却被“稀土便宜国”的标签绑定了。
更麻烦的是开采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稀土名字听着高大上,但它不是你想象中镶满钻石的矿石,一开就出,稀土要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才能提取出来。南方矿区那些填满了酸性废水的地方,是“提炼成本”中不被写进账单的一部分。去年有段时间,我特意关注了一下江西几个稀土核心产区的环境报告,结果蛮沉重的。地方环保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这些小厂扔进了多少工业废水没人知道,但地下水严重酸化已经肉眼可见。污染的土壤还能恢复吗?大概得用更长时间证明吧。
你以为光是污染多、资源耗得快就够烦心了?不,还有低效经营这个“老毛病”。中国稀土产业看似体量庞大,其实分散得多。简单说就是小散乱,尤其是在一些南方矿区。根据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中国稀土企业大概超过100家,其中大多数是地方的小规模作坊式开采企业。对比国外,比如美国对稀土开采的政策扶持和高集中度,中国的这些“分散经营”显然在经济效益和技术升级方面难敌对手。稀土开采其实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尤其需要工业和科研端的协作,这种“小打小闹”的模式不整治,结果很可能就是:国内挖资源,国外赚高科技的钱。
国际竞争对手早已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市场。美国、日本积极投资新产区,培养本土人才,甚至还在几个关键领域研究稀土替代材料。而中国的高端应用仍然依赖进口,尤其是在航天、新能源、芯片制造这些尖端技术领域。记得去年年底,有专家提到一个让人脸色僵住的数据:2022年,中国出口了全世界80%的稀土,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将近六成高端稀土产品。问题摆这里——稀土开采靠我们,附加值却被别人赚。
也不是没看到希望。像安徽和福建,最近几年砸钱搞了一些重点稀土产业园,试图通过集中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率。这事看起来很有必要。集中园区至少能解决分散经营的低效问题,环保排放上可能也会相对规范些。不过细想还是不够,现在全行业核心的问题,还是需要政策牵头引导,淘汰那些低端小作坊式的企业,扶持头部企业攻关高端技术,像资源回收率和清洁生产这两件事,都等不起了。
新能源车这波热潮,又给稀土产业增加了一个新的变量。每年源源不断增产的新能源汽车,都离不开稀土材料做电机,尤其是钕铁硼这种高强磁性材料。需求在上升,但开采的效率没有同步提升。前几周有一篇学术文章明确提到,中国稀土提取的资源利用率大概只有50%,换句话说,还有一半的潜在矿物价值,被浪费在了污染和不成熟的技术里。
不说大话,想做技术革新不容易。前期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这些都在考验全行业和政策导向的承受能力。在资源枯竭和环保忧虑的夹缝中抢时间,得靠一场彻底的技术翻身仗。关键是这场比拼没有B计划。你总不能指望国际竞争对手对你手下留情。
想到这里,我脑子里满是铲车往地下挖、浓浓废气往天上冒、酸水流进河和地下的画面。拿挖土经济换回点钱,长期来看,亏得是环境,是子孙——没人愿意看到这种结局。
这一口稀土饭,咱们还吃得下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