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与乌克兰围绕军援资金发生激烈争执之际,中国却迎来了一个令全球瞩目的重大发现——位于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的百万吨级钍矿储量被确认。这一矿藏的发现,令中国的钍资源总量迅速跃升至世界第一,足以支撑国家现有能源需求长达6万年,简直为中国的能源安全筑起了一道“超长保障”。与此同时,美国政坛却因泽连斯基拒绝签署矿产协议而愤怒不已,特朗普原本打算通过掠夺乌克兰的稀土资源来与中国的稀土技术优势对抗的计划,最终因中国新发现的钍矿完全落空——毕竟,中国这一新矿藏的零头就已超过乌克兰稀土储量的20倍。
钍金属的独特优势,令其在能源领域崭露头角。与传统的铀基反应堆相比,钍基熔盐堆在常压下运行,不仅更为稳定,而且在发生故障时,熔盐能在5秒钟内自动凝固,迅速阻断反应链,从根本上避免了类似福岛核泄漏那样的灾难。钍的能量密度远超化石燃料:每吨钍能产生的电力,相当于350万吨煤的发电量,而其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仅为铀反应堆的千分之一。此外,钍的毒性衰减周期也极为短暂,从传统的数万年缩短至仅仅300年。甘肃武威的2兆瓦实验堆已经稳定运行了587天,验证了700℃高温熔盐同步驱动发电和制氢的可行性,整体能效提升了50%以上。
尽管如此,中国并未大规模推广钍基核反应堆,原因之一在于其运输成本过于昂贵。但随着白云鄂博钍矿的发现,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中国计划在矿区本地建设精炼厂,采用独特的干法提纯技术,将矿石转化为氟化钍熔盐,避免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成本问题。
目前,国内在甘肃、新疆等荒漠地区规划了12座钍基熔盐堆电站。这些电站将反应堆群部署在开阔的沙漠区域,不仅无需水源冷却,而且单座60兆瓦的反应堆即可满足三个地级市的用电需求。能源转化后,将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至东部地区。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测算,每吨钍发电的经济效益比直接运输矿石要高出23倍。新疆“沙戈荒”基地的首批机组已在今年6月顺利投产,这一项目展示了“戈壁发电,电力共享全国”的全新模式。
白云鄂博的钍矿不仅是对中国能源格局的一次重要补充,更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2%,天然气依存度为43%。而钍基核电若能覆盖全国30%的电力需求,每年将可减少12亿吨煤炭的进口,节省约4000亿元的外汇支出。
在军事领域,这一发现也将带来深远的变革。全球首艘23万吨级钍动力集装箱船的设计已完成,该船的反应堆能提供8万匹马力,且终身免换燃料。接下来,中国还计划开发用于航母和潜艇的舰载小型核反应堆,为这些战舰提供稳定的“核能心脏”。
与此同时,欧盟在7月力图通过第18轮制裁将俄罗斯的石油价格压至每桶47美元,而中国凭借钍矿资源和技术的双重优势,与巴西、南非等国联手推动“无碳能源联盟”。美国依然为向乌克兰提供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而争论不休,而中国凭借六万年的能源储备,早已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更为从容的谈判位置。
白云鄂博的钍矿虽然是中国能源格局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其背后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中国“技术 资源”的强强联合。特朗普为乌克兰矿产资源焦头烂额的场景,眼下已经完全变成了笑话。毕竟,中国的新钍矿资源能够支撑长达六万年的能源需求,这不仅足以见证一个大国的崛起与衰退,甚至可以见证整个人类文明的兴衰。
消息来源:美乌争吵愈演愈烈,中国却传来好消息——发现战略性矿藏,足够使用六万年——矿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