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7月13日发布“1 6”新规,剑指科技创新,掀起资本市场巨浪。 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推出“科创成长层”,为那些技术领先、前景广阔但尚未盈利的科技企业打开上市融资通道,旨在支持国家突破“卡脖子”技术,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高投入、长周期领域。
这项新规打破了此前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的限制,堪称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重启和升级。 32家存量未盈利企业,包括AI芯片巨头寒武纪、抗癌药研发先锋君实生物等,已自动纳入科创成长层。 未来,所有新上市的未盈利企业也将直接进入该层级。 上交所更是在股票简称上添加标签,以“U成”或“U成1”区分新老企业,为投资者提供清晰的风险提示。 “U成”标识代表新上市的未盈利企业,“U成1”则指已在科创板上市的未盈利企业。 例如,寒武纪的股票简称变更为“寒武纪-U成”,君实生物则变为“君实生物-U成1”。
然而,参与科创成长层投资并非易事。 个人投资者仍需满足2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50万元及2年炒股经验的门槛。 更重要的是,购买新上市未盈利企业股票,例如即将上市的某商业火箭公司,还需额外签署《科创成长层风险揭示书》,充分意识到潜在的高风险。上交所此举旨在警示投资者,这些公司可能面临长达十年的亏损期,股价波动剧烈,单日跌幅甚至可能高达50%。
新规对企业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存量企业(32家)只要首次盈利便可“毕业”离开成长层,例如奥比中光在今年一季度实现盈利后即达标。 而新上市企业则需满足更严格的条件才能摘除“U”标识:连续两年净利润为正且累计超过5000万元,或最近一年盈利且营收突破1亿元。 这体现了监管机构的差异化监管策略:对已上市企业,标准相对宽松,以稳定股价;对新上市企业,则要求其加快商业化进程。
新规还包含了诸多细节: 针对量子计算、军用AI等领域企业,推出IPO预先审阅机制,允许企业在上市前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非公开审核,以保护技术机密。 这需要企业先取得证监局辅导验收文件,提供最新的财务数据,并确保保荐机构的内核程序符合要求。 审核速度预计提升一半。
此次改革也对投资机构释放了积极信号。 拥有丰富科创板投资经验的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例如高瓴、红杉资本等,在拟上市企业的招股书中被提及,将获得审核加分。 然而,监管层明确表示,此举仅为参考,不会降低上市标准,并设立“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利益输送行为。
券商也面临更大的压力。 他们必须更严格地评估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尤其是在销售科创成长层股票时,必须反复强调高风险,避免投资者盲目跟风。 持续督导期也更加严格,督导机构需及时披露企业重大负面信息,例如新药研发失败等,以确保信息透明。
目前纳入科创成长层的32家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56%)和半导体/AI(34%)领域,例如君实生物、景嘉微、寒武纪等。 这些企业普遍具有高研发投入的特点,平均研发强度达22%,是A股平均值的6倍,累计亏损最高的企业已超过120亿元。
新规发布后引发市场热议。支持者认为50万元的投资门槛能有效过滤掉大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散户,起到天然的防火墙作用,A股74%的散户(人均资产不足10万)被挡在了门外。 但反对者则以过往案例为例,指出部分企业上市后股价暴跌,造成投资者巨大损失。 上交所对此做出部分妥协:已开户的科创板投资者(约1200万人)购买存量企业股票无需重新签署风险揭示书,但购买新上市企业股票则必须签署。 此次改革,无疑将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