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已就贸易框架达成协议,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在过去90多天里完全没有采购一滴美国石油。”这一现象正如美国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显示出当前中美能源贸易的冷淡态势。在统计的时间段中,包括3月、4月和5月,直到6月份的船舶数据中,仍旧找不到中国购买美国石油的任何记录。这表明,随着中美之间的关税谈判,能源贸易关系并未实现“复苏”。在6月下旬,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表示“如果中国愿意购买伊朗石油,当然也希望他们能选择美国石油”。这一发言不仅反映出特朗普对中国市场的期盼,也暴露了美国石油产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库存积压严重,急需找到新的买家。
然而,在7月11日,新一组数据的公布可能将让特朗普再次失望。路透社引用多位贸易消息人士的报道指出,沙特阿拉伯对中国的原油出口量在8月份将达到两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数据透露,沙特的整体供应量较7月份增加了400万桶,这不仅是2023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也意味着中国在石油进口上依然坚定选择了当前的战略,即“排除美国”,没有任何购买计划。特朗普所期望的中国企业来购油的愿景,显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未来的情况也可能会如此。
《纽约时报》分析道,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入,这种合作不仅仅是出于能源需求,还涵盖了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战略考量。因此,中国在调整石油进口策略时,可能不仅仅是经济因素在推动。如今,中国与中东签订的重大合同,基于的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原则,这有助于巩固与中东国家的友好政治关系。与此相比,中国与美国的协议收益相对较低,且可能会导致一种不必要的依赖。减少对美石油的进口,实际上也是中国对美国在能源领域不合理政策的一种回应,强调了其在能源合作上的自主选择权和战略考量。
早些时候,媒体还指出,由于美国石油的运输成本高企,比如美国石油需跨越太平洋运输至中国,其运输费用比来自中东的原油高出40%。加上跨洋运输周期较长,这使得进口成本急剧上升。因此,中国不购买美国石油并非完全是坏消息,因为美国国内政策频繁变动,比如通过《国防授权法案》限制对华能源合作,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都极大影响了其作为稳定供应商的信誉。此外,中国的炼油设备更多适配于中东、加拿大等地区的重质原油,而美国以轻质低硫的页岩油为主,这种原油需要额外的预处理,增加了炼化的成本与难度,因而与中国的需求并不匹配。
综上所述,中国对美国的“零进口”石油政策,在当前的情况下确实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尤其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日益成为中国重要战略方向的背景下,减少与美国的石油挂钩无疑有其积极意义。目前,中国与沙特等国在能源交易中,部分交易已采用人民币结算,这不仅降低了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也减少了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依赖,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的使用,提升了其国际地位。这种局面也使得美国企业感到“危机感”,认为中国很可能不会再回到过去的进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