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刚刚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宣布要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限制,结果,鲁比奥转身便拉拢一众盟友,准备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
一个着急跟中国谈生意,一个忙着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信;一个想要缓解紧张局势,一个却要加剧对抗。这场美国国内的“宫斗”戏,已经愈演愈烈,难解难分。
到底应该相信特朗普的“说话算数”,还是信鲁比奥的“绝不妥协”呢?
作者-W
政策大翻车:6周时间见证史上最快反转
仅仅6周时间,美国便上演了一场“政策大翻车”的戏码,令人瞠目结舌。
从对华出口的严厉限制,到突然间的全面解禁,这一政策变化的速度之快,几乎让市场措手不及。今年6月,美国政府还以“军事用途风险”为由,严禁乙烷出口,造成多艘运输船被迫停滞在港口,货物堆积如山,价值超过20亿美元。与此同时,全球三大EDA软件巨头——西门子、新思科技和楷登电子,所有对华出口都被暂时叫停。
然而,就在特朗普忙于为中美关系降温之时,他的国务卿鲁比奥却在印度新德里同三国外长秘密商讨,如何加大对中国的施压。
7月3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解除乙烷禁令;7月5日,EDA软件的出口许可恢复;7月8日,鲁比奥在四方安全对话的会上,宣布启动“关键矿产倡议”。
这种“左右互搏”的情况,令美国的盟友们彻底看蒙了,也让全球观察者们摸不着头脑:美国究竟想要做什么?
更令人困惑的是,这种政策“精神分裂”竟然发生在同一个政府内。美国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开表示,稀土短缺可能导致生产线停产;农业集团也对白宫施压,要求保护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然而,鲁比奥则告诉盟友们,必须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美国政府内部,真的是政策分裂,乱成了一锅粥。
人设差异:商人思维对决政客心态
要理解这一幕,我们得先看看两位主角的“人设”。
特朗普,典型的商人思维,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赚钱。他在当总统前曾从事房地产开发,还搞过真人秀,经历了几次破产,靠着实用主义不断东山再起。在他眼中,意识形态是浮云,能接到订单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意。
当军工企业因稀土供应紧张而焦急不已,农业出口商对中美贸易战的担忧也不容忽视时,特朗普自然得作出迅速回应。华尔街的股市变化比国务院的外交政策更加重要。
与特朗普不同,鲁比奥则是典型的政客心态,心里充满了地缘政治的博弈。作为古巴移民的后代,他对威权国家有着天生的警惕。从佛罗里达州的议员到参议员,再到国务卿,鲁比奥一路走的都是保守派路线。在他看来,面子和立场比眼前的经济利益要重要得多。
他坚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必须维护,即使因此付出经济代价也在所不惜。鲁比奥的这一思维方式与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策略如出一辙,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这两者的价值观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待中国政策的选择。特朗普关注的是眼前的政绩,他听得见农场主和企业家的呼声,商会估算取消限制后,乙烷出口五年内将给美国带来10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而鲁比奥则希望通过长期的战略布局,获得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经济损失在他眼中并非不可接受。
这种根本性的分歧,使得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陷入混乱,特朗普与鲁比奥的不同取向让执行层面人员一度无法明确该听谁的指挥。
历史重演:分裂政策的前车之鉴
这种内部分裂的局面,美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回溯到里根时期,当时的“星球大战”计划也有类似的情况。一方面,里根政府呼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却在背后悄然推进军事威慑政策。国防部长温伯格主张加强军备竞赛,国务卿舒尔茨则力挺外交对话,双方的公开分歧使得政策执行陷入混乱。
结果,虽然计划最终被搁置,但它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时的局势比当年更为复杂,因为中美两国的经济早已深度绑定,硬脱钩所需付出的代价显然更大。
再来看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类似的分歧同样困扰着美国政府。希拉里在国务院主张通过军事威慑来压制中国,而财政部则在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这种政策的混乱和不统一,导致美国在应对中国崛起时始终没有一个清晰而连贯的战略。
即使在拜登上台后,宣扬“竞争、合作、对抗”的三位一体战略,效果也并不理想,因其缺乏实质性的方向。虽然在气候变化领域谈到合作,但很快就转而对中国实施芯片技术封锁。
可以说,这种“政策人格分裂”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老毛病。不同的部门和利益集团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导致政策始终无法形成合力。
博弈升级:中国从容应对,美国焦虑加剧
面对美国如此不稳定的政策,中国的反应显得非常冷静。中国商务部一再表示,按照既定程序行事,稀土出口遵循相关法律审批,而军工用途的出口则严格控制。这种精准的反制,让美国的军工企业不得不抱怨,F-35战机的生产线面临断料风险。
特朗普若真想用EDA技术和飞机零部件交换稀土资源,恐怕需要更多的实际成果来换取中方的同意。单靠口头承诺,中方显然不会轻易买账。
与此同时,盟友们也看清了美国的战略套路。日本外相在四方对话后私下表示,合作可以,但需要小心处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印度虽口头上答应合作,但其稀土加工技术尚未成熟,光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澳大利亚则更加务实,表示不愿意大肆投资以建立替代体系。
说到底,所有这些盟友都是精明的商人,清楚美国政策反复无常,谁敢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华盛顿的政策上?
全球市场对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不耐烦。乙烷和EDA禁令一解除,相关股价虽然上涨,但投资者依然心中忐忑,谁能保证明天不会有新变化?这种不稳定性比任何制裁都更可怕,企业根本无法进行长期规划。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极大的战略定力,既没有被美国政策反复的节奏带走,也没有急于在谈判桌上争夺主动权,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推进。
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反而让美国愈发焦虑。特朗普着急于签订单,鲁比奥急于维护面子,而中国则处变不惊、不疾不徐,采取了最为稳健的战略。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谁越急,谁越被动。美国内部的分裂无疑让中国在这场对抗中占据了更多的相对优势。
结语
美国政策的“人格分裂”,实质上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美国既希望获得中国带来的好处,又不愿放下自己的架子,始终纠结于自己的优越感和利益。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一边握手一边使绊子的局面将继续上演。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愈加凸显。
面对美国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