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体系的暗流涌动:美元霸权的黄昏?
世界的表象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全球货币体系,如同地球的血液循环,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美元,作为这套系统中最粗壮的大动脉,近年来却显现出慢性“病变”,其根源在于各国对美元信任的逐渐崩塌。
这并非突发事件,而是长期的累积。2022年俄乌冲突中的“美元武器化”,成为了这场慢性病的转折点。美国及其盟友冻结俄罗斯数千亿外汇储备,并将俄国主要银行踢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此举向全球发出了强烈的风险警示。
数十年来,外汇储备一直被视为国家经济的压舱石,神圣不可侵犯。然而,俄乌冲突中的一纸禁令,让巨额资产顷刻化为乌有,如同镜花水月。这一事件让各国惊觉,将所有“鸡蛋”放在美元这个“篮子”里,风险巨大,经济命脉随时可能被他人掌控。
这远比俄罗斯的损失更为震慑人心,引发了全球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的集体焦虑——美元资产安全吗?答案不言而喻。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恐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本世纪初的70%以上,骤降至2024年的不足58%。
这并非简单的数字波动,而是各国“用脚投票”的结果,是悄无声息的资产配置调整的真实写照。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正在急剧下降。
面对日益不可靠的“中间商”——美元,各国开始寻找替代方案。“去美元化”并非宏大的宣言或运动,而是一系列务实、多层次的行动组合拳:
首先,是推动本币结算。 这意味着贸易往来不再依赖美元作为中介。例如,俄罗斯的“卢布结算令”,尽管欧洲国家通过迂回策略(先用欧元兑换卢布,再用卢布支付)进行应对,却依然削弱了美元的主导地位。中巴贸易使用人民币和雷亚尔直接结算,彻底将美元排除在外。甚至一些中俄经贸合作项目,规模动辄上百亿人民币,也开始全程使用本币。 这种双边或多边本币结算机制正在全球悄然铺开,印度更积极地与1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卢比账户,构建自身的货币结算网络。这如同在美元高速公路旁开辟多条“地方小路”,虽然流量不及主路,却更安全可靠。
其次,是回归“物物交换”的模式,只是披上了现代货币的外衣。伊朗和印度之间的石油贸易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一半用卢比支付,另一半则以印度出口商品抵账,实现了“油换货”。伊拉克和伊朗的“油换气”协议也采用了类似策略。尽管效率不高,但在面对制裁或美元流动性困难时,却成为各国有效的求生策略。
再次,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是石油贸易领域的变革。长期以来,“石油美元”被视为美元霸权的基石,尽管关于美沙“君子协议”的真相存在争议,但沙特在石油结算货币上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有报道称,沙特正在考虑接受人民币支付石油款项,这既有经济考量(中国是沙特石油最大买家),也反映出沙特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增加筹码的意图。 目前,全球约五分之一的石油交易已使用非美元货币结算,且比例持续上升。
最后,也是最具颠覆性的,是技术创新。传统的SWIFT系统高度依赖美元且易受美国掌控,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为绕开这一体系提供了新可能。俄罗斯已通过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的法案,中国数字人民币强调“主权隔离”特性,即使被踢出SWIFT,理论上仍可通过其他通道(如北斗系统)完成结算。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平台,例如国际清算银行牵头的mBridge项目,更是为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直接跨境兑换和支付提供了平台,完全无需美元中介。中国企业已成功利用该平台用数字人民币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结算光伏组件贸易,彰显了新模式的效率和隐蔽性。
面对“去美元化”趋势,美国并非束手无策,但其某些政客的粗暴回应,如威胁对不用美元交易的国家征收高额关税,反而加速了各国寻找替代方案的步伐。贸易摩擦和极限施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去美元化”的催化剂。
然而,“去美元化”并非“废美元化”。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根深蒂固,其流动性、广泛接受度、信用基础和美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依然是其他货币难以匹敌的。 各国推动本币结算或使用其他货币,更多是为了降低风险、增强自主性,而非彻底消灭美元。 未来全球货币体系可能形成多极化格局,美元、人民币、欧元(若能有效整合)以及其他区域性货币和数字货币平台将竞争并存。 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美元独步天下的时代正在逐渐落幕,一个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全球货币大棋局已经徐徐展开。
"